2012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心灵的微光》
-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自2009年至今年,上海高考已连续4年考材料作文。无论2009年的“板桥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还是2010年的“带着尺子去钓鱼”、2011年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充满着辩证的哲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出命题者海派的文化含量与大气的价值取向,在全国所有高考试题中,堪称翘楚,赢得了广泛赞誉。
就今年的文题来说,同样如此。通过简短地与一些学生面谈与电话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不难,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但笔者以为,这并不就意味着今年的这道材料作文题就没有难度,相反,看似容易,写好很难。
相对前几年的材料,今年的材料虽然简短,却言简意赅,蕴含丰厚,乍看似乎比较好写,难度不大,其实,暗藏“玄机”,需要学生如审命题作文一样,应仔细抓住其中每句话的关键词进行选材、立意、行文,否则,就容易偏题。
通读整体材料与筛选其中的关键词“闪过”、“舍弃”等动词,以及“微光”、“作品”、“天才”(材料中既要读出它们的本义,更应取其比喻、象征意义,只有这样,方是对材料读通、读懂和读透,领悟了其言近旨远、深邃内涵)等,这则材料的大意用考生自己的“语意”解读,就可以这样来表达: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不足道的、细小的、美好的、独特的精神、品质、善举等,不曾在意与留心,没有体认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的可贵、可赞之处,常常将之舍弃,即看轻和不珍惜,原因就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一旦从名人、伟人、圣人等所谓“天才”的“作品”、事例、实践……中看出其特别之处,人们才“恍然大悟”地“似曾相识”道:原来,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竟与天才“相似乃尔”!
由以上对材料蕴含的审读与“解剖”,不难发现命题人之所以要让考生写作本题,其初衷和意图一清二楚,不言而喻。据此,可以从以下的视角来立意和行文:
1.看重并珍惜自身拥有的美好东西。因为,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个体独有的,人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敝帚自珍。否则,连自己具备的美好东西都不能够珍惜的人,又如何会珍爱身边、周遭,乃至社会、世界上一切真善美的人和事呢?
当然,这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绝对不同,有本质的区别。
2.“微光”也有其特殊价值,值得珍惜。毕竟,一切伟大的成绩、功勋,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正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所以,人们都应该注重“微光”的意义和价值。
3.如果说,天才与普通人有差异,那就是天才懂得并会用好自身的“微光”。因为,“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岂不是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的根源所在?!
4.成为天才并不难,难的在于人们没有“留住”自身的“微光”。这就提醒人们,要想做个“天才”,并非遥不可及,重要的是要养成和具备“珍藏”、“使用”好“微光”的习惯、意识与能力。
5.天才出于平凡。可列举一些古今中外典型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好是一些富有时代气息、鲜活的事例。
当然,以上只是本则材料作文写作的有限思路。因为,材料作文需要考生发散思维,而非线性思维,只要考生能够紧扣材料拟题、立意、行文,都会写出上乘之作的。
至于考生对“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与“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两句话重点意义的选择,笔墨的分配,则应视考生掌握的材料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