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得与失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

发布时间:2021-9-27 10:34作者:王学华阅读:3520

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21年的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继续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整体材料简洁而又厚重,精练而又大气;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很好地体现了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顺应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潮流,也符合稳中求变的命题要求。整个命题以直抵心灵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自我,思考人生,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自己熟悉的真实的成长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自由度,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立德树人”的意图,并以独特、巧妙的方式呼应社会热点、时代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虽然题意简明,形式平稳,但颇有哲学、思辨意味,具有丰富的哲理思辨性,凸显了人文内涵与理性思考,可以让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见识的人都可以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为考生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所供材料列举了三种对立的观点,并以重复和矛盾的形式突出了写作的几个关键词——“得”“失”“终点”“起点”“过程”。其中“得”“失”是核心,而“终点”“起点”“过程”是二级关键词。所以,审题立意时,既要关注“得”“失”,也要顾及“终点”“起点”“过程”。如果只谈“得与失”关系,如“有舍有得”“祸福相依”“淡然坦然面对得失”“成功是失败之母”等,而不涉及另外三个关键词,就没有扣紧题意;如果抛开“得与失”,而另起炉灶大论“人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青春励志”“不得意忘形,不灰心丧志”等,同样是偏离题意;不对“得失”作概念诠释而直接或完全把“得失”偷换成“成败”,则是离题。就本题而言,写作者既要分析“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又要着重讨论为什么是或不是“终点”“起点”“过程”,进而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而后两者才是写作的主体或重心,也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我们可以顺着所供材料的方向去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终点,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做事只看结果,它是社会上功利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终点”角度,可分析“功利主义”“成功学”(以成败论英雄)、“世俗性”(物质性)等社会观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标”的动能,进而导引出“人生意义或价值,就在于有所作为”或“成功需要努力奋斗”的观点。同样的,把得失看成是起点,就要从得和失中获得经验、教训或动力等,以期下一段路程的更好行走,因此,从“起点”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转换新思路”的意义,“成败归零,再启程,再奋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心态等。至于把得失看成是过程,它就是提醒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不重结果重过程,摒弃功利主义,注重生命过程的体验。因此,从“过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胜不骄,败不馁”“要乐观,不悲观”“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奋斗始终是人生主旋律”等看法。当然,这个题目暗含着要对这三种态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最终要落实在“得失取舍”上来。因为无论是“终点”,还是“起点”,抑或是“过程”,最终都是要论及正确的得失观。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写作指导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景的限制。题目的材料部分是人们对得失问题的三种看法: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需要“对此”展开思考联想,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不可抛开“此”大谈看淡得失。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此”指代了人们把“得与失”看成或“终点”或“起点”或“过程”等,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针对材料中人们对“得与失”的不同理解,写出自己对“得与失”的看法。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三句是理解材料的重点,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内容有意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挥思辨能力。如何看待考生自己生活中的得与失,展示了考生的人生态度,考查了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人们对“得与失”的三种不同的看法,暗示了作文的立意。“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是“过程”,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看法进行立意,或者是三者综合在一起进行立意,或者对三者进行比较权衡,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

2.联想和思想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几个关键词,考生在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联想更多的有关“得与失”的素材,思考自己对“得与失”的理解,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终点”“起点”“过程”等概念之间既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组合,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联想思考的空间。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抓住“体验”,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抓住“思考”,抒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成散文;还可以抓住“看法”,谈谈自己对“得与失”的理解,写成议论文。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的主体是两段话,先是罗列了人们对“得与失”的三种不同看法,然后要考生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思考发表自己对“得与失”的看法。关键词为“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考生可以针对“得与失”选取“终点”“起点”“过程”中的一种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进行立意,然后扣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思考和作文,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辨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可以让我们好好总结过去。

2.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可以让我们重新扬帆起航。

3.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珍惜当下。

4.得与失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过程。

……

偏题立意:

1.我看得与失。(范围太大。)

2.得与失是一对矛盾关系。(忽视把得与失看成或终点或起点或过程的理解。)

3.有失才有得。(同上。)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误区提醒

根据以往的审题习惯,考生容易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终点”“起点”“过程”,却忽略了这些关键词关联着的原因,因而在行文过程中只以这些关键词为引子,大谈意义,编写故事,作文写成了“擦边球文章”,导致作文立意不精准,主题不集中。在行文中,只是一味地去否认或者肯定,文章的立意只会囿于命题人设定好的方向,很难出新。考生可以试着“嫁接”,也就是要敢于“多折腾”,比如有的考生选择了第三个观点,然后通过嫁接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写出了新意:“得与失”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过程。还有的考生未注意到“得与失”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行文中偏于一方,导致观点有失偏颇。还有些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乱用素材,比如《晏子》中的: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看似与“得与失”有关,其实和题面的三个观点都不挨边,因为《晏子》中的“得与失”是分开而谈的,这是属于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写作指导

能够紧扣观点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有三个观点的比较与取舍,以体现思考的辩证,考生还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或者人生层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与思考,还应努力做到思路清晰,论证有力,叙述有吸引力。

立意角度

1.结果;

2.自加压力,让人生美好;

3.善于总结,重新开始;

4.一时的得失不要紧,勇于从头再来;

5.把得失看成过程,可以塑造更好的自我;

6.把得失看成过程,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素材拓展

鳄鱼法则:当你被鳄鱼咬住一条腿,如果你尝试用手去解救被咬的腿,那么鳄鱼会继续咬住你的手。唯一可以及时止损的方式,就是放弃已经被咬住的腿。当你过分执着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时,那么已经得到的也会离你而去。

堕甑不顾:《后汉书·郭泰传》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郭泰在路上见一人背着瓦罐走路,途中瓦罐突然落地破碎,行路人却好像无事发生一般继续走路。郭泰问他为何连看也不看就弃之不顾,这人答道:“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此人名为孟敏,求学十年之后闻名天下。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不易,患得患失不如顺其自然。生活中的幸福,就是拿得起的欢喜,与放得下的豁达。

李聚奎看淡得失:被誉为“将圣”的李聚奎参加过平江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等多项革命建设,功勋卓著。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邓华、杨得志,过去都是他手下的团长、政委,其资历显然在上将之上。可大将军衔仅有10人,不宜增加,组织上正犯难怎么开口做工作时,他竟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