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分析《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议论文立意
紧扣时代、贴近生活是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2018年的议论文命题依然凸显这一特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之时,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题目中,“新时代”关注国家的发展,“新青年”指向个体的成长。题目含“新”,则暗含比较思维,既有“新”则必有“旧”,没有“旧”的对照也就难以凸显“新”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品评新青年,还是书写新时代,都应站在历史的海岸边去寻觅新的浪潮。考生可通过罗列新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祖国的发展,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考生可通过铺陈事例体现新青年在认知层面或实践层面的成长,如“敢于打破常规”,但应区别于简单粗暴的喊口号、表决心。另外,在漫谈“新青年”与“新时代”时,也要注意材料对“新”的时间限制,即2000年至2018年,脱离了这一时间范畴恐违背题意。
新时代为新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新青年伟大的历史使命;反过来,新青年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了伟大的中国梦,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忘初心,砥砺奋斗,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写作时,要在兼顾“新时代”“新青年”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联。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新青年怎能懒散庸碌虚度光阴?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发展共成长,新青年应抓住机遇,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中干出一番俯仰无愧的事业!高考之时,成年之际,伏案思索,下笔成文,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绿水青山图记叙文写作指导
自2015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实行“二选一”的方式以来,议论文和记叙文双轨并行的格局延续至今。关注时代主题、紧扣社会发展脉搏是北京卷一以贯之的命题特色,记叙文题目的命制自然也不例外。2015年《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高唱英雄赞歌,剑指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2016年《神奇的书签》针对“快餐”时代的浮躁阅读,弘扬“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2017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引导考生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北京卷记叙文题目便紧扣这一时代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共创优美生态环境,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站位高远,视野宽广,依然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应有的境界与情怀。
议论文通过分析事理来阐明观点,而记叙文则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因此,考场上选择记叙文写作的考生在下笔成文前,务必思考两个问题: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表现什么主题?既为考场写作,题目总或多或少会对故事内容及表现主题有所限制,审读这些限制性条件,在划定的舞台上翩然起舞,才能赢得一片喝彩。与前三年一致,今年北京卷的记叙文依然是命题作文,因此,构思此文,我们就先从破题说起。
“绿水青山图”——
“绿水青山”可描绘包含绿水青山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例如塞罕坝风光、京郊美景、桂林山水等;也可取其比喻义,以喻体比本体,描绘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例如三沙群岛水下珊瑚礁、可可西里藏羚羊等。
“图”,可实可虚,可大可小,既可指绘制的具体图画,例如美院学生仿照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绘制当今时代的《绿水青山图》;也可指展望的生活景象,例如守林人以梦为马,种树巡山,发誓再现记忆中绿水青山的美好图景。此外,“图”既可以是被欣赏的客体,例如令城市孩子返乡惊叹的故乡美景、假期出游欣赏的五岳风光:也可以是被创建的对象,例如采参人长白山种参还愿、伐木工人转业守护山林。既为记叙文,必然需要记叙事件的变化发展:既取名为“图”,也必然需要展开图景的具体描写。有记叙,文章才有波澜;有描写,文章才能生动,二者缺一不可。
今年北京卷记叙文题目在命题形式上依然承继传统,不仅在故事内容指向上具体清晰,也明确地告诉考生故事所表现的主题,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是记叙文的灵魂,故事的构思设计应该为表现主题服务。因此,在写作中,无论是记叙的事件,还是描写的图景,都应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开。当然,过往的错误、当下的争执、对未来的担忧都可入文,但若笔墨集中于此,恐难合题意。另外,考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存在高下之分、天壤之别。如果只停留于自然美景的展现而缺乏人与自然的互动,怎称得上“和谐相处”呢?假若只有人类对自然一厢情愿地奉献,或者自然对人类既往不咎地给予,又如何算得上“和谐”呢?因此,“和谐”必定是双向的。人类热爱、珍视脚下的土地,土地总不会亏待人类:把青春留给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定能让梦想结出硕果。人类与自然在互动中共生、共融、共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相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向我们展示了引领未来的六种基本能力,其一便是故事力,即用贴近的故事解释抽象的分析,使人易于理解,使物脱颖而出。近一个世纪以来,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指引着社会发展,但如今,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如认知学家罗杰·尚可曾言“人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人类也更习惯于通过故事来获知意义。每位考生的经历、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并不一定都喜欢并善于分析说理,那何不另辟蹊径,尝试去挖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此处更有一番天地,等待你来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