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巧选鲜活论据 展现精彩论证“选择和使用论据”专题指导

发布时间:2017-9-29 08:56  963次浏览  作者:李正浪
【技法点拨】
有的同学在写议论文时,虽然在文中列举许多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可是文章还是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论据不够鲜活。要使论据鲜活,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一:拾人牙慧 许多学生都会在议论文中使用一些“经典”论据:屈原一次次地跳江,司马迁一遍遍地写《史记》,项羽一次次地自刎……这种被人用滥的论据不仅与今天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容易打动人,而且极易陷入雷同的误区。
误区二:迷信经典 许多学生并非找不到鲜活的素材,而是对论据的认识有误,错误地认为若想增强论据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就必须引述经典论据。其实,一些时事素材、生活素材、书本上的阅读素材都可以通过鉴别、筛选后,作为鲜活论据运用到文章中。

那么,如何选取鲜活的论据进行论证呢?
一、巧取角度,活用经典素材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既不能滥用经典素材,也不能谈经典素材色变。如果我们能对经典素材进行新的审视、新的解读,让其焕发新的光彩,那么经典论据还是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这里介绍三种技巧:一是“纵深挖掘”。如由屈原投江这一事例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二是“旁逸斜出”。如由司马迁忍辱撰写《史记》这一事例引申出专注便能创造奇迹的感想;三是“反弹琵琶”。如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事例逆向推出造成这一结局是其咎由自取的结论。
二、提炼升华,活用通俗素材
相对于历史经典论据,生活中的通俗素材倒显得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并且列举生活化的事例、阐述生活化的道理是许多学生的强项。但是在考场作文中,真正走生活化路线的通俗性议论文却是少之又少,哲理性、生活味兼具的议论文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反映出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意识。如果能对所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理性提炼,将抽象的哲理演化成感性而真实的生活事例,这样写出的议论文将别开生面,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选择鲜活素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筛选,将最具典型意义的素材留下,而对于说服力、表现力不强的素材则要毫不吝惜地删去。

时文引路
宽 容
华 实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究其含义就是对别人因某种失误、失态或无意间犯下的错误给予理解和谅解,表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因而,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能宽容他人的人,也被他人所宽容。而被宽容的人则会心存感激,给宽容的人以报答,这时候,宽容就是金。
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在《宽容》一书中写道:从最广博的意义上讲,“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这些人从思想上说是摆脱了不够开明的狭隘偏见的人,看到整个人类具有广阔多彩的前景。另一位伟人也说过:相互间的理解、谅解比什么都重要。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宽容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在生活中难免犯错,难免给他人造成伤害,因而使得双方矛盾激化,关系紧张,而宽容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可浓可淡、亦刚亦柔,能伸缩自如地把人们之间的矛盾淡化或化解,因此,我们要对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持宽容态度,要以诚相待。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评判事物的标准也变得多元化,对宽容的定义和价值尺度、道德标准有了新的争议。例如有一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一些见死不救或者救人也要先讲价钱的人、一些对抢劫、偷盗、打架等行为持冷漠态度的看客,有人竟建议对这些人要持宽容态度,而对那些为维护公平正义、个人或别人合法权益而较真儿的人,却被某些人视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的人。我认为:这样的宽容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是对宽容的曲解与滥用。
由此可见,宽容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度的。那就是是非观念与道德标准。所有的人与事并非都要宽容,宽容的临界点就是道德法规底线,因为宽容不能被滥用与亵渎。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彼此尊重,互相宽容要有是非标准,否则,和谐社会就会变成无原则社会。宽容必须是双向的,在你得到他人宽容的同时,你也要宽容他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现在,“宽容”一词已被普遍运用,但要知道,宽容绝不是漫无边界的,也不意味着可以利用宽容为所欲为。宽容固然是美德,但没有底线的宽容就是犯罪,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对恶人的宽容便是犯罪。”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对那些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不法分子给予宽容,他们就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人们的权利将得不到保障,社会也不会变得和谐美好。因此,对越过宽容底线的人和事不能宽容,因为它们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无边的宽容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无原则的宽容也不是公民应取的态度。理解与谅解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和风度,理解可以无边,但宽容不能,因为当今社会尚不完美,并非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因此,在倡导宽容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宽容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宽容态度。
(节选自《杂文选读》)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先指出宽容的定义,然后将名家的精彩论述作为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接着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并将其作为事实论据,进行形象化、生活化的论证,最后着力证明了“应该保持宽容的原则”的观点。文章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剖析深入,论证有力,有一定的说服力。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