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有理还须有据例谈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

发布时间:2017-9-29 08:46  967次浏览  作者:王义刚
【技法点拨】
论点、论据和论证被称为议论文的三要素。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对论据的选择有哪些要求?什么样的论据更能获得读者的青睐呢?

一、论据应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通俗说来就是代表性。有的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动辄列举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的经历来证明论点。如为证明“加倍努力方能取得成功”这一观点,就列举自己曾因贪玩导致成绩不好,后来经老师或家人开导,焚膏继晷,发愤苦读,成绩直线上升的例子。这个例子虽能证明努力对于成功的必要性,但说服力有限,因为写作者的身份只是中学生,所举的例子不具影响力,且不易求证,有编造之嫌。另外,带有极大偶然性的例子也不宜作为论据。如为了证明“坚持成就梦想”这一观点,就举某人坚持购买彩票,最后赢得大奖的例子。且不说这个例子在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单就代表性而言,很难具有说服力,因为通过买彩票而赢得大奖的人的数量毕竟是微乎其微。那么,什么样的论据最具典型性呢?一般说来,广为人知的名人事例、流传久远的格言警句是最佳选择。

二、论据应具有新颖性
曾有高考阅卷专家说,每到高考期间,很多文化名人就忙得不亦乐乎:屈原成了“跳水运动员”, 韩信“赖”在别人胯下不肯起来,司马迁的心灵伤疤被一遍遍揭开……这虽是笑谈,却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考生在选择论据时有趋同的特点。虽然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例非常典型,但如果你用我用大家都用,难免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所以,在选择论据时,务必独辟蹊径,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论据,方能出奇制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平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关注时事,勤于搜集资料,做个有心人。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折射世情冷暖的事件,都可以成为议论文中时新的论据。

三、论据的选用要准确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成立的依据。要想借助论据证明论点成立,论据必须与论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常常被考生所忽视。例如在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文章时,一位学生为了证明“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就能免去很多烦恼”这个观点,举了郭沫若能够倒背《红楼梦》的例子,认为自己如果移植了郭沫若的记忆力,考试时就不必费劲儿背书了。这个论据的选用非常不准确,因为“记忆力”并非“记忆”,导致整篇文章显得“驴头不对马嘴”。

四、论据的陈述要简要
论据的陈述不同于记叙文的事件叙述,它不需要细节描写,不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只求简明扼要。例如一位同学用刘翔病愈复出后在亚运会上重新取得佳绩的事例来证明“强者可以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这一观点,论据虽然准确、典型、新颖,但在陈述时,却洋洋洒洒地详写刘翔如何起跳、如何飞奔以及得知成绩后神情如何,甚至还加上一段对话描写,这就犯了议论文论据使用的大忌。

经典引路
佩服与崇拜
茅 盾 我以为我们不论对于古人或今人,只有佩服没有崇拜,而且佩服的也绝不是这“人”,却是这人的“某话”“某行为”。换一句话,即佩服的是真理。
我又以为凡是佩服,一定是先了解某人的话,就是听了这句话后,先经过自己理性思考,觉得这句话实在是我有在心头,而说不出口的,实在打中了我的心坎,然后才对其深深佩服。否则,就是盲从。何以会不辨辨人家说话的味道就盲从呢?因为对于其人崇拜的缘故。
所以我说:只有佩服,没有崇拜。因为崇拜的心理,易使行为盲从。
我又以为中国人崇拜心一向很重的。几千年来入儒家者流的人,对于孔二先生,认为他没有一句话是错的,这是一层崇拜;像后汉王充这种人敢于诘孟、问孔,真是毁圣了,放在明朝,谁不将他和金圣叹一般骂。然而因为他到底是古人,所以他的书不毁,纪老先生也请他进四部的“子部”杂家,没有加他一个“驳杂不纯”,放在存目,这不是又一重崇拜么?
所以我说:中国人是富于崇拜性,大家崇拜孔二先生;后人又崇拜今人;推之于现社会,便是“白胡须老头儿”比较古些,所以说话也灵些。
但是现在我们应得醒醒了,应得把脑子里“崇拜”二字的影子磨了,只可有佩服,而且只佩服真理。我们得多凭理性作用,少凭感情作用。
本来我们大家是向那无尽长的进化的阶段上爬,爬上十个阶段的人,看看后面只爬一二级的,自然觉得爬得高了。后面爬一二级的,看看前面爬十级的,自然也觉得他高,但是和“无尽长”的一比,便都要“索然”了。我以为我们若将崇拜心牢,便见不到这境界,不但害了自己,也累了那爬到第十级的苦人儿,生生做成个偶像。
所以我说:我们要晓得自己爬到哪级,就是学问到什么分寸,也要晓得大家都是朝无尽长的阶段爬。我们千万不可自傲,不可看人不起,却也不可崇拜什么人。立在那无尽长阶段的第一级的人,看着立在第十级的人,只有佩服罢了,而且佩服的不一定是全体,一句话也好。
照这样说来,那极力鼓扬侵入的暴强的主者道德的尼采,也不该不佩服了:因为他提倡主者道德虽然是错的,但他从生物学上证明现社会的道德信条本来不过是利用它的一种人弄成的,不是绝对的真理,那倒是我们推翻旧道德、估定新价值的极妙利器了。所以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佩服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首先欲把脑子里旧字典上的名词除掉几个,崇拜也是其中之一。
我上面的许多话本是多说的,却见现在的青年,渐渐要发挥盲从的手段,而且也硬请人做偶像,崇拜了,所以要多嘴说几声。
(选自《中华儿女》,有删改)
【点评】本文谈的是“佩服与崇拜”孰优孰劣的问题,以告诫当时的青年不要盲目崇拜。作者认为,人应该佩服真理,而不应该盲目崇拜偶像。作者精于选择、运用论据:为了说明盲目崇拜的错误性,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几千年来唯孔子是听,二是《论衡》批判孔子,却因作者王充是古人,也被作为盲从的对象,《论衡》还被纪晓岚列入《四库全书》的存目。这两个例子典型准确,并且环环相扣,足见运用之妙。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