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进罚退,未尝不可_2016全国1卷56分范文
发布时间:2018-11-12 23:39作者:福建考生阅读:813
本文在素材的运用上,具有古今结合、事例名言并用的特点:
①素材的选用古今结合。在分析赏罚分明时,选用了古代诸葛亮挥泪新马设又袭奖王平的例子;在分析只奖不罚的赏识教育的弊端时,选用了当前学生高家出走、跳楼、割腕自杀的例子。一古一今,体现出时间的广度,也增强了说服力。
②在运用素材时事例和名言兼用。文章除了选用事例素材外,还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筑绔少伟男”等名言,使素材类型多样,不单调,同时也彰显了考生的积累厚度。
奖进罚退,未尝不可
画面左边的男生第一次考100分,获得吻赏,第二次考98分时得到的却是掌罚;画面右边的男孩,第一次考55分,挨了掌罚,第二次考61分,得到了一个吻赏。两幅画面的寓意很明显: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会得奖赏,退步了就会遭到惩罚。我以为,奖进罚退,未尝不可。赏罚分明是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诸葛亮与马逻情同父子,但马违背军法,若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在马逻失街亭后,诸葛亮强忍悲痛,将他绳之以法。马逻被推走后,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耀升为讨寇将军。
这就叫赏罚分明。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所有奖励性的制度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趋利本性之上,所有惩罚性的制度都是建立在人们的避害本性之上,如果退步了不给他惩罚,他可能不知道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才知道退步对自己是一种“害”,反之同理,奖进罚退是一种强化手段。
不奖不罚已然不好,只罚不奖的苛责式教育大家都知道其弊端,那种流行一时的只奖不罚的赏识教育如何?我以为,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教育未必成功,教育者廉价而泛滥的表扬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经常表扬使得真正值得表扬的表扬贬值,从而失去了表扬应有的作用,更严重的是会使那些经常受表扬的学生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很难承受来自学习生活方面的种种压力和挫折,被老师批评几句就受不了,动不动以不读书了来威胁老师甚至离家出走,更有跳楼、割腕自杀的现象,这些学生一旦步入社会,没有了老师和同学的所谓“赏识”,只剩下真实的、复杂的、甚至是残酷的现实社会时,他们贫弱的社会适应能力马上被打回原形,优点特长已然完全不见,缺点短处立马无限放大。
赏识教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只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训,真正的成功者大多是磨难造就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当下,货罚分明更应凸显。工作努力、品行端正、贡献突出的人,应该得到肯定和褒奖;工作马虎、品行不正、一事无成的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建立和完善这样的激励制度和机制,就能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奋发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赏罚制度可以表现得更为灵活。但是奖进罚退的根基不能变。
奖进罚退可以有,也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