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坚硬与柔软》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的自我”。这个题目触及人的深层心理,触及了人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比如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性格等;也都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比如爱、同情等。这“坚硬”和“柔软”两个方面在我们的个性中既对立又统一,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构成和谐的自我。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于坚硬,有的人偏于柔软,有的人则亦刚亦柔,刚柔兼具。考生对此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才可以引领写作。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自己对和谐自我的理解;也可以写议论文,直接阐明对和谐自我的认识。
一般写法1.只笼统地写“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没有具体写明“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2.这个题目引导考生思考人性,而很多考生恰恰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因而写不出切身感受。
基于命题材料,此文在写作中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什么是人内心的“坚硬”和“柔软”?这是文章展开讨论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如何对待它们?这应是全文论述的重点。第三,造就和谐的自我。这是最终指向的一个结果。
首先应明确人心中“坚硬”和“柔软”的所指,可以进行充分的联想,对其作出个性化的诠释。不管联想到什么,只要符合特征的、合理的都可以。坚硬,可以是属于原则、信仰、坚定的目标、做人底线等范畴的东西,也可以是刚毅无畏、难以撼动的意志和品格等。而柔软,于人心较为深层面,可以说是深藏内心的东西,往往与情感、人性关怀为伍,母子情深、守望相助、热泪飙涌等场景均是其表现形式。“心中”是“坚硬”和“柔软”的修饰语,要注意其内化的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区别,虽然可能有关联,但不能完全等同。
材料提出要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所以最后的结果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对于“和谐的自我”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多元化,人格的完满、个性的发展、人生境界的升华、人生的成功等,都可以是“和谐的自我”的体现,考生可以用对事例的分析来呈现这一点,且对“和谐的自我”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也许有个体在特定社会的眼光中是偏激的,可是他却成就了属于自己的和谐自我。或者论述并不能把两者关系处理得很好的人,偏于“坚硬”或“柔软”的某一方的人,也取得了成功,这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在题旨允许的范畴内,可以有新颖而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而本文写作的重点,如何对待“坚硬”和“柔软”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的自我,需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或借鉴他人的成长故事进行深入思考,过程和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如果只是简单论述为人处世既要有“坚硬”的一面又要有“柔软”的一面,那么这样的立意就太过于一般。若能够谈到需两者兼有,且具体探讨要如何把握一个度、怎么平衡的问题,那思考便推进了一层。如果能够挖掘到“坚硬”和“柔软”这两个矛盾的概念的统一和转换,如论述“坚硬”可以转换成“柔软”,而“柔软”也可以升华至“坚硬”,这样的立意就更为深刻了。当然,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也可以区分对象、时间、情境。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社会情境,“坚硬”和“柔软”可以随之有不同的选择。
2015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立意
一、审析材料
物理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心脏是生命体的关键,它柔软,恒动,无坚硬的介质存在。心理学和哲学却告诉我们,柔软的心中有坚硬的东西存在。当然,这样说,只是一种比喻。说它坚硬,或许指人的顽强或固执;说它柔软,或许想赞美人的善良,抑或感叹人性的懦弱。
笔者坚信,“目中无物,心中无情,笔下无文”。有没有生活经验,有没有实际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了实际感受,有了生活体验,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了生活积累,再来做上海2015年高考题,就相对容易。上海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相同,通过一段简短的富含哲理的话,将考生引入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考生可以回忆,可以反思,也可以重新建构新世界。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考生的生活积累和才识学养都将得到比较客观而清晰的展现。
二、立意角度
1.从如何对待坚硬的角度立意。在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坚硬可以表现为坚持、坚守、顽强,也可以表现为固执、麻木、死板。不管哪一类哪一种表现,都只是一种现象,值得包容,应该冷静看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坚持、坚守、顽强,也会酿出错误或悲剧;固执、麻木、死板,或有可能取得喜剧性效果。从坚硬的角度立意,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表现内心的坚硬,思考如何建构和谐的自我。
2.从如何对待柔软的角度立意。对待人的善良或懦弱,也应该有不同态度。首先也要讲好故事,用故事来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善良或懦弱,表现一种宽容、通达的态度,文章品格自然高尚。再进一步,反思这种柔软,就如何建构和谐自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考场文章。
3.从偏执的角度立意。“心非木石岂无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人对事不能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向。再说具体一点,人都有偏执的问题。那么,大方承认这种偏向,或冷静观察和描述他人的这种偏向,也是一种较好的切入角度。仍然是讲好故事,通过故事来表现他人或自己的偏执,剖析如此偏执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开拓造就和谐自我的途径。
4.从和谐的角度立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一文一武,张弛有道;等等。表现在心态上,既要坚硬,也要柔软。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打折扣;可以坚持也可以灵活的地方,就放低身段,劝人向善,不把事情做绝。何时坚硬,何时柔软,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直接发表议论,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生机勃勃为目标。不以人为本,没有了生机,就是以和谐的名义,做偏执的事情。
刚柔相济
人心是刚与柔的统一体,坚硬与柔软的并存使人既得以留有珍贵的棱角,保存鲜明的个性,坚持内心的准则,又得以体味世间的温情,维持人性的温度,感知世事的温暖。只有刚柔相济、均衡统一的健全人格才得以成就和谐的自我。
太过强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过分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一般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将冷漠与隔阂一并种在人心底。海瑞有“抬棺骂嘉靖”的凌然与强硬,却没有半点柔情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以致将拿了男家丁一块糕饼的女儿饿死。可见,过分的强硬即意味着不知变通的固执和不懂情感的麻木,最终会如双刃剑一般伤人伤己。
但内心太过柔软同样不好,因为过分的柔软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当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均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泛滥的爱心与同情心就廉价到无意义,一味的妥协与退让只会促使大罪恶的滋生。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之勇气而捍卫着可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 作文点评:1.选材新。本文围绕“刚柔相济”这一中心,选取了海瑞、辛弃疾、龙应台的事例,引述了梁晓声的论述,从选材上看新颖可读,给文章平添一股新鲜气息。2.观点深刻。本文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表达了“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更在于表达了自己的切身体会“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相比之下,这种切身体会才是最深刻,最宝贵的。3.语言铿锵有力。文中多用整句形式,使行文显得顿挫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