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2015年浙江卷作文题延续了一直以来关注人文、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命题思想,希望以此唤起万千学子对做人与作文的思考,很具现实意义,也符合教育的真正使命。从命题方式来看,本次作文话题确定,观点明晰,作文材料的文字分为两块内容,每块又有文字引用与阐释两部分。较大程度地消除了考生的审题障碍,即选择“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中某个观点来表达个人的理解。这个二元关系的题目反映出了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命题意图。联系近几年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命题逐渐走向务实,作文也讲究务实的趋势。
从材料的“人品”与“文品”的概念来理解:人品有着人的品德、志向、情趣等多种含义;而文品则是强调文字的格调趣味能忠实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文以载道,诗言志,“文”既可指文学作品,也可指艺术作品。文如其人者,文不如其人者,在生活中都大有其人。有的文章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情志、兴趣、德行的真实反映;有的文章风趣幽默,但其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情趣乏味枯燥之人;有的文字观之像一位风度翩翩、令人敬仰的君子,但其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小人。另外,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一篇考场作文,阅卷者常带着“文如其人”的倾向评判。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积极、文笔灵活的作文,通常被认定为考生健康面貌的“写照”而备受青睐。所以,作文一定要表现出“我手写我心”“用事实说话”的风格。
虽然今年的作文题目立意明确,不需要学生在这方面多费心思,但显然,今年的作文题目在素材的要求上难度倍增,既考查学生对作家和作品之间关系的了解,又考查学生对相关作家、艺术家等的熟悉程度,更考查学生对某些作家、艺术家作品的风格、志趣等的理解深刻与否。总而言之,这次的作文题目拼的就是底蕴,秀的就是文化素养。题目直接考验着考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评价的素养,让所谓的“万能”素材、“万能”构思很难用上,使拼凑结构式的套话作文也没有多少施展余地。能否恰当地使用素材是文章有没有分量的重要条件,简言之,考生只有凭借过硬的语言素养才能征服作文,征服阅卷老师。
另外,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文体,但是今年的题目并不适合写成散文或者是记叙文,最适合写成议论文。这也是这两年浙江卷的倾向,议论文文体在整体上占优势。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而言,考生要明确表明自己选择的观点,再进一步思考基于这一观点可以选取哪些具体事例,并通过事例深刻总结出对“文品”与“人品”的独到体会,特别是要透过事物之间的矛盾或文坛人物的经典作品去体察美的所在,无论是美在人性、人情,还是美在文趣、文气。唯如此,才能让作文兼具人品之质朴及文品之优雅。
立意关键词:文品与人品;文学与品质;作家人格与文学成就;作品之“文”与人格之“质”
标题示例:《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是棵昂扬的生命大树》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
浙江卷今年的作文题沿袭了往年的题型,仍然为材料作文。命题者提供的材料由两段话构成。两段话分别提供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文品、人品。从材料本身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提供了一对相对的关系,即写文章与人品有关系,写文章与人品没关系。
此题文学史上称为“颜文两争”,是一个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推崇“文如其人”,强调要写好文章,先学会做人。而西方社会比较相信做人与为文是可以分离的,这背后有社会学有关面具的理论在支撑着他们的看法。
首先,看几个概念的解释。人品,意思是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格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在此应该理解为审美趣味。
这个作文题的材料,前面一则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人与文的关系,强调的是品位,突出的是人的性格对文风的影响;后面一则更侧重于从道德层面讨论文与人的关系,强调的是品质。但是这里有互文的因素,并不是说谈人文一致是从审美角度看,谈人文不一致就要从道德层面看,而是这两种相对立的关系,都可以从审美要素或道德要素讨论。作文题其实把作文的观点都阐明了,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认为文未必如其人,或赞成辩证地看。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是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议论,都算切题。
其次,这个作文题虽然主要针对人与文展开讨论,但是因为题目中提到了“艺术家”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文”的外延可以扩大到艺术作品这样的大概念,或者说,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果考生谈论到绘画、音乐、舞蹈、喜剧和影视作品,都可以认定在题目的范围内,都不能算离题。
总的来看,材料角度过于专业化,考生要有大量的关于文与人的阅读积累,正如读顾城的诗歌还要读顾城的经历,读胡兰成的文章还要读胡兰成的为人。除此之外,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这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
这道试题写作时,观点的确定并不难,因为试题本身就有两种观点,即“艺术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有联系”“艺术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没关系”,这是一对相对关系的观点,根据辩证思维的原则,也就可以提炼出第三个观点,这就是“艺术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既有关系,也没关系”。具体写作时,只要围绕着其中一种关系确定主题写作即可。
从文体来看,试题要求考生阐明观点,这实际上暗示考生要用议论文写作(当然也不排除用记叙文来阐明观点的表达法)。因此,考生写好这道作文题需要具备基本的论证能力和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同时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阅读面和阅读的深度。当然,试题有“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的要求,那么考生如果用记叙类的文体写作,也与议论文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