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目解读及立意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
今年是江苏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作文题的风格依旧延续江苏特色“稳中稍变”。“稳”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依旧是江苏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需要学生从给定材料中确定构思范围,自主立意与表达;同时又在全国卷“宏大主题”之内,寻觅了一方“诗意表达”的自留地,延续了江苏一贯以来的“文艺风”。“变”的是,虽说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强化了写作的情境意识,“智能互联网时代”这一重要语素的加持,命题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考生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切准;在命题机理上,相较于江苏近三年高考的核心概念式(“车”2017、“语言”2018)和借物喻理式(“五味调和”2019)都略有变化。
从主题层面看,是对去年作文考题(“五味调和”)的相承和拓展。去年的价值取向是同类同质、同声同气相加,叠加是无意义的,“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才会“百味纷呈”;今年的考题则揭示了一种现象,用关注“同”中“顺”成长,去思考“异”中“和”发展。
从逻辑层面看,今年的作文考题更接近于2016年的考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2016江苏卷)
这类“理论陈述类”材料作文,材料中给出的是一段逻辑化的阐述,而不是“较为明显的”一两个关键词或喻体。材料内部的各个句子,是在进行环环相扣的逻辑推导,而不是就某一核心词做多方向的发散。
无怪乎,有人说江苏卷作文题往往有些“绕”,今年的作文题更有一种不把你绕进迷宫,不绕得你晕头转向,誓不罢休的感觉。文白相杂的材料,首句按理说是“张目”,但究竟是“文言文”,让人读来如雾里看花;接下去几句“白话文”一些,却又夹杂了最后的“诗意表达”。明明呼之欲出的“主题”,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考生“以手抚膺坐长叹”。
但“难题”,未必不是“好题”。有人说今年江苏卷“大气包容”、“守正创新”,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是,开放性。材料信息提炼概括后,我们可以得出“同类与人的塑造”这一写作母题,考生只要围绕这一母题写,应该就算切题。而“同类”有好有坏,可以是“近朱者赤”,也可以是“近墨者黑”;更可以是“对手也是帮手、敌人也是贵人”;这里可以指向于人,也可以指向于事物,甚至是立场、态度、志趣、习惯、性情、风格、价值观念等。“你未来的样子,也许……”这几句既可以说是被“同类”塑造,也可以逆向思考被“异类”碰撞,命题者并没有给出强烈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导向。这就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写作余地。
二是,思辨性。“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这里的喜爱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具有正向思维的考生可以写志同道合、砥砺前行、美美与共,写优秀造就优秀,美好生成美好;具有逆向思维的考生可以写“信息茧房”,过于求同则等同于“党同伐异”,异质文化常是创新之源,跳出乌合之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等。既可正向思辨,也可逆向思辨,“同”与“异”的矛盾中寓含对立也有统一。
三是,时代感。作文材料紧扣当今“智能互联网时代”,并且用“浏览”“点赞”“分享”等词语来加深这种时代感,让一道思辨的考题,在文艺范里氤氲着活泼泼的尘世烟火气。细读作文材料,一下子就能唤起考生的当代情境,感受到跃动的时代脉搏。最后的几句具体细节的罗列,唤醒了考生的生活体验,让绝大部分考生有熟悉感和话语权。
四是,人文性。江苏作文很少断章取义、就事论事,而善于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寻求写作触发点。江苏文化,主要由“吴文化”、“徐淮文化”、“淮扬文化”、“海洋文化”等组成,厚重的历史气息,塑造了江苏人命题的人文性。今年的考题关乎“人的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同质化”的加速,对于人的塑造有何深刻影响。如何“无友不如己,让优秀塑造优秀”?如何“突破茧房,保持个性独立”?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共图人类发展”、“在多民族多元化的世界,共存相生”?这个话题,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以小见大,极具江苏作文的“人文”特性。
综上,今年的江苏卷是收官之作,也是扛鼎之作。今年的江苏作文命题,聚焦思维品质和写作情境,既坚持了江苏一贯的“人文气息”,又兼具了全国卷的“宏大母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社会发展,时代热点,和国家情怀。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今年的作文题,是江苏一贯风格的延续与创新。光抓“关键词”不行,只分析句间关系也不行,必须两手抓,两手都得硬。要致力于对材料语句、句间关系、句群逻辑的梳理,也要注重对关键词、关键句、关键信息的准确筛选和综合把握。
该材料一共包含四句话。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四句话,两句一层。前一层提出普遍规律,后一层落实具体情境。前理后事,以理引事,借事言理。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出《周易▪乾》,指同样的声音能互相应和,同样的气味会互相感招。借用古人之言,意在强调“志趣”、“意见”、“信仰”、“爱好”等相同的人会互相响应,自然而然地结合到一块去,所谓呼朋引伴、志同道合。由传统文化切入,引出现代话题。这一句既是“总纲”,为后文“张目”,也是“引子”,引出“同”这个话题。这里的“同”既可以指同类人事物,也可以是情趣观念等抽象之物。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此句,紧承第一句,并作自然延伸,揭示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即这是兴趣、心理、爱好、审美、文化、情感、信仰等相似习俗所导致。“久而久之”,这是在讲一个熏陶渐染的过程,“环绕”“塑造”,这是在讲程度和结果。这第二句,关键词由首句的“同”,过渡到“融”(塑造),强调同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并且指出这种影响的漫长性与渐变性。“总是关注”则指出看似不可控的最终结果,其实是由人的主观取舍所导致的一种时间渐变。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本句,将抽象的观点,推进到人们的时代生活,提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这种“同质化”现象更加紧密,更加可感。考生需要关注“更加”二字。一则,提醒考生相比以前的“久而久之”,如今“同质化”现象正在被加速催化、固化的现实;二则提示考生写作时要更多地关注命题内核指向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三则启发考生去思考为何当今“同质化”现象会更加明显,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面对“同质化”现象,是被动地同化,还是主动地求同,抑或是兼容“异类”开拓创新?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此句紧承第三句话两个“更加”,用“也许”一词,列举出多种看似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偶然”生活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偶然”行为最终可能导致的关乎“你”未来人生模样的“必然”结果。将现象用排比句一气呵成,表达诗意而含蓄。“也许”在逻辑上,表达出的是“或然性”;在情感上,隐含着的是“假设性”;在语气上,表现出是“揣测性”;但最终指向的是提示学生思考“当下”的“浏览”“分享”“点赞”“感动”对未来的“塑造”和“影响”,命题者期待写作者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所举情境,再次强化了时代特质和生活气息。
这四句话,自引言始,自排比终,起、承、转、合,如同一篇学术论文的缩影,精巧中见丰富,秀美里蕴深刻。每句话表达的重心虽不尽相同,但仔细思索,还是可以看出全文围绕着两个核心关键词展开,只不过,这两个关键词需要将材料抽丝剥茧,才能提取到眼前来——“同类”、“塑造”。
一级关键词(核心关键词):“同类”、“塑造”。
“同类”,既可以指人也可指物也可指事也可指抽象观念。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而“塑造”,则体现了“同类”相加的影响和结果,这种影响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加速的,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
二级关键词(次要关键词):“智能互联网时代”“你未来的样子”“关注”“喜爱”。
“智能互联网时代”,给写作者暗示了写作的最佳情境,提示最好写当今时代的人事物;“你未来的样子”,则提示这个命题关乎人的成长,往宏观上思考也可以写民族或人类的命运;“关注”前加了总是,强调了关注的频率之高,暗示了“未来的样子”是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关注”去选择、取舍、塑造的;“喜爱”提供了一种价值倾向,引导你思考其反面“厌恶”,最终引发考生头脑中形成“好恶”是否能决定“你未来最终样子”的思维风暴。
若把这些关键词,浓缩一下,那么今年江苏卷作文题的核心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同类信息与人的塑造”的问题,命题内涵颇具思辨价值,命题指向富于人文精神,命题内容具有时代气息。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立意
今年作文材料贴近实际生活,考生应当有话可说。但有话可说,不等于漫无边际,应当是对于材料“细嚼慢咽”后的“精华”吐露。误区一是断章取义,抓举材料开头一个“同”字,就简单地扩写相同的事、同类的人;误区二是一叶障目,看到“点赞”“浏览”“分享”“感动”,就写各种“第一次”,忽视了材料本身丰富的内涵。
对于江苏卷作文,骆冬青教授的“切狗腿”理论是解说得颇为独到生动的。骆教授说,作文审题立意,就要像切狗腿,一刀切下去没见血,自然是有游离主题的嫌疑,见了血也还不够,要切到狗腿骨头上,一刀把骨头也切断了。这个用打靶之喻来说,就是打中10环(切断骨头)、打中7环(切出血肉)、打中3环(切进肌肤)、完全打偏了(皮都没切动)。
笔者以为,本次作文切中10环的立意,当扣牢三个关键词:“智能互联网时代”、“同类”、“塑造”;切中7环的立意,当扣牢两个关键词:“同类”、“塑造”。以下是较好的立意:
1.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谨防“同质化”,跳出“茧房”,学会“和而不同”;
2.学会甄选信息,优化成长环境,环境塑造是无需意志力参与的一种鞭策;
3.关注更有价值的信息,拒绝垃圾人事对自己的“投喂”,塑造更好的自己;
4.超越个人喜好,接纳甚至主动引进异类,促进成长与进步;
5.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见不贤而内自省,主动成长,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6.智能互联网时代,是被塑造,还是主动成长,是信息塑造人,还是人利用信息;
最佳立意,当然是要切合时代特点的立意;次优立意,则可以淡化时代背景谈“同类”的人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写议论文的同学,可以提取出核心概念,佐以恰当的实例证明,再适当穿插理论依据,联系个人生活或互联网现象,展开思考;写记叙文的同学,则可以关注作文材料中的第三句、第四句,尤其是第四句的温馨提醒,自然会找到写作的故事和素材。善于思辨的同学,也可以梳理材料中的相似概念(如“同声”、“同气”、“喜爱的人和事”,如“相应”、“相求”、“所环绕”、“所塑造”等),去批判性思考。
针对今年这类作文命题,笔者给出的解题策略是:
一是,划分句层,厘清句间逻辑关系,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
二是,提取信息,筛选整合关键信息,提炼出文段的核心词;
三是,优化排序,分清一级二级概念,综合思考出最佳立意。
今年的命题,从语意内涵、事理逻辑、结构关联看,全段就112字,由4个句子组成,呈现出的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总分关系或解说关系。面对句子较多,层意复杂的句群,厘清句间关系,提取关键词汇,是审题立意的一项基本功。
最后,明年江苏语文将启用全国卷了,江苏高考作文题会怎么考?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写作是个体长时记忆、认知能力、情感动机与写作环境的互动过程。作文万变不离其宗,练好“审题立意”基本功,夯实“语言表达”童子功,深植“思维品质”无相功,就像骆冬青教授所说,与其猜测作文题的导向,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在“修炼内功”上。无论将来是任务驱动,还是思维导向,高考作文题在命题时的总体要求是大致相同的——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要把学生的阅读、思维、生活经验与现实情境联动起来,集中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些核心的东西总是不变的。(转自:沈’周霄成长语文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