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材料与任务的审读

发布时间:2020-11-29 21:25作者:朱光栋阅读:1123

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出炉后,确实让不少考生和老师大跌眼镜,直呼“这是反套路”。细读作文题,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考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关注的是阅读时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

与往年相比,还是要求考生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读懂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情怀,能从历史的维度,理性把握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但就作文的形式来看,这作文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我们常练的一种作文形式。我们的备考不能因为作文材料的内容变化了而有一点的惊慌失措,惊慌失措的应对只能说明你的备考是投机取巧的,你需要的是扎实的作文备考,作文备考根本不用去猜题,只需要分三步走就可以把高考作文备考到位,哪三步呢?第一步是读懂材料,第二步是弄清任务,第三步是用任务驱动材料。以下,笔者就以此次高考作文题为例,从三方面去讲讲高考的作文备考。

读懂写作材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考作文叫“任务驱动材料型作文”,也就是说,材料和任务是写作的重心,能否准确解读给出的材料成为考生写好文章尤为关键的一步,假如材料解读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话,可以说是“一棋不慎,满盘皆输。”

2020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是考生们熟知的历史史实,也就是因为熟知,所以容易造成麻痹大意,容易囫囵吞枣。网上不少“高考同题”文章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作者没有细致地去理解材料,眨眼一看,就把作文材料定性为“管鲍之交”了,于是,大谈二者之间的“革命友谊”让齐国收获了霸业。这样的理解材料未免有些草率了。

其实,2020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可以分两大层,一为历史史实,从“春秋时期”到“为‘春秋五霸之首”;二为历史评论,由“后人称颂”、“孔子说”到“司马迁说”。前者以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为主线,这个故事情节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面写的是小白与管仲的恩怨情仇,后面写的是齐桓公听从鲍叔建议,重用管仲,这个前后故事的对比可以突出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和大局为重。

再者,这个故事着重体现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人物性格。第一句,通过语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写尽鲍叔和齐桓公,这句话既说明鲍叔不计私利,目光如炬,也体现其为国尽忠,敢于直谏。这句话还体现了齐桓公不仅不顾私仇,大局至上,还体现出其善于纳谏,重用贤才等等。第二句通过行为“甘居其下”表现鲍叔,突出他礼让贤才,审时度势;用“终成一代霸业”这个结果突出三人,体现三人均是大局至上,国家至上的人。例如用行为“于是桓公重用管仲”表现齐桓公,可见其心胸开阔、唯才是用。

材料最后分别呈现三个评论:一是后人的评论,“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个评论专指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的功绩,考生要由果溯因,从而得出齐桓公是一位不顾私仇,一心为国的君主。二是孔子的评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此评价为判断句,是主要表现管仲的句子,也是表结果的句子,同样要由果溯因,从而得出管仲有不顾前嫌,一心为国的大将风范。当然这句话也间接体现齐桓公的眼光和用人的精准。除此之外,此话还有侧面体现鲍叔有推荐之功。三为司马迁的评论,“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评论专指鲍叔的,还是要由果溯因,从而得出鲍叔之所以被称赞,是因为其“知人”与“大度”,总而言之,鲍叔是不计私利,一心为国的人臣风范。

作文材料分析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你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所以读懂材料至关重要。读懂作文材料的方法有三:一是划分层次,例如2020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是属于单则整体材料,根据材料组成部分,可以分两部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二是概括每层材料的内容或含义,材料历史史实讲述的是齐桓公和管鲍合力称霸的故事,又可以划分为两层,一是小白管仲之仇,二是小白管仲合力,这层的材料含义有个前后转折,就是从“仇怨”,转向“合力”,这个转折考生要读出来。只有读出来了,才能概括出齐桓公的核心特点。概括完历史史实,就应该读懂概括好每一个历史评论,三个历史评论各表现一人,各有侧重,读懂这三个评论,也就读清了作者的命题意图。

弄清写作任务

如果说“材料”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核心,那么“任务”应该是作文的寫作方向,或者表述为写作限制。因此,完成任务是现如今高考作文的“必定动作”,一定要落实到位。以下就拿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作为例子谈谈如何落实。

1.弄清几个任务

任务区域一共有四句话,前三句为一段,最后一句为一段。也分两层,一层是前三句,是具体任务,一层是最后一句,是常规任务。具体任务的第一句是情境任务,要求的情境是班级开展读书会围绕材料讨论;第二句是写作任务,要求在个人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人来谈自己的最深感触;第三句是文体任务,要求写的是发言稿。常规任务一如既往,规定了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等等。

2.厘清几个概念

任务里有几个概念必须要弄清楚,这作文才会写得更加准确。一是“读书会”,读书会是一种在于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认为还有限制,就是“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于是,读书会交流的内容应该就是材料的内容为主,而可不可以拓展呢?根据读书会的概念,应该可以同类拓展的,只有拓展,视野才会更加开阔,生活才会更加提升。二是“感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的解释: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这里的“外界事物”就是作文材料,“思想情绪”这概念是希望考生能对材料有自己的认识思考,最好还有一些抒情的言语。三是“最”,任务是这样表示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很多考生就会想起2015年全国卷的那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认为是先要比较,再谈对谁感触最深。

其实还真不需要这样,2015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突出的字是“更”,“更”有更加的意思,是需要有前者才谈得上“更”,所以需要比较。而“最”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所以不需要比较,你选择了谁,只要你谈出“感触最深”的原因即可,不需要比较。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比较突出“最”,但是这个比较不太适合通篇比较,比较得体的做法是在开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并快速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对象即可。四是“发言稿”,发言稿和演讲稿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发言稿用语可以轻松和活泼些,交流更为通俗些。因此,行文不拒绝文采,但拒绝佶屈聱牙;不拒绝文言,但拒绝需要使用白话文去翻译的文言句子。

任务驱动材料

每一年,读懂作文材料的考生不少,弄清写作任务的也不少,但还是拿不到作文的高分。例如在今年的高考中,很多考生读懂了鲍叔的不顾私利,一心为国,齐桓公的不记私仇,一心为国和管仲的不顾小节,一心为国。也弄清了要选一人来谈自己最深的感触,要写发言稿,要在读书会的情境下发言。但最后阅卷老师还是给了这些考生43左右的分数,为什么呢?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问题。

任务就像一根“杠杆”,而材料就是那一块“石头”,如果大家各自安放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考生先引作文材料,然后从材料里概括出一个话题,接着就论证这个话题去了,整篇文章“材料”和“话题”泾渭分明,一前一后,各不相欠。这样的文章就是我们说只得43分左右的文章。

那么该如果处理“任务”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就要用任务这根“杠杆”去撬动材料这块“石头”,这也许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种形象的解释吧。例如,“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任务应该撬动这材料。首先,考生应该根据材料内容做出选择,然后写作的主体必须围绕着“为什么对此人感触最深”去写。在阅卷场上,我们发现一些考生写对齐桓公感触最深,然后展现其理由的时候竟然是齐桓公的机智,懂得在生命关头里装死来躲过一劫,保存性命,为将来成就大业保住根本。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不需要花里胡哨,不需要投机取巧,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去读懂材料,去弄清任务,拿任务驱动材料就可以了。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糾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