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浅谈如何在议论文中体现“时代感”-文章合为时而著

发布时间:2017-9-29 09:41  1899次浏览  作者:陶海健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一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那么,如何在文章中体现时代感?下面,笔者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立意倾听时代的足音
现实生活是文章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同学们“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思考现实,阐释和弘扬当代主流思想。例如黄玉贵《且慢且赏》的片段:
慢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做一件事准备充裕,就不会风风火火。遇到突发事件,胸有“城府”,拿捏得当也不会慌慌张张。慢也与人生经历有关系,阿庆嫂冷静果断,就是因为那份“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历练。与慢相对的就是快,快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允许值的快活就叫“快活死了”,没准要出问题。慢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些人看啥啥不顺眼,以为这世界总和自己过不去,看人家过得顺风顺水,再瞧瞧自己,真是度日如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风风雨雨,哪能总是晴天或阴天。慢不是停,且行且慢,观赏沿途风景也很好。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标准的今天,“慢生活”理念的存在,正是人们保持快乐的一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慢生活”是一种逆袭。这种慢节奏,让作者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后,产生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引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生活就是生活,且行且慢,且慢且赏。
这样的立意,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构思所无法比拟的。

二、选材把握时代的脉搏
每一天,社会生活都会有不同的热点,当前的社会热点有很多,例如:反腐、青奥会、马航、诚信缺失、文明旅游等。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表现出这些热点,文章必然会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胡泊《舌尖上的童年》的片段:
美食其实并不见得只能出现在酒席上,一些美食往往不过是巧妇灵光乍现的创造,根本无法流传,比如野芹菜、野苋菜、灰灰菜、天芝麻头、南瓜花、刺槐花等,都是烧汤的好食材,但是山野的甜腥味儿会让孩子们难以下咽,加上一小把豆钱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豆香和野菜香水乳交融,无疑会大大调动味蕾。其实豆钱就是把浸泡过的黄豆在石臼内杵成一分钱大小,让里面的油脂更容易析出而已。老家也有把芝麻如法炮制的做法,先把芝麻和粒盐热炒至焦香,然后细细捣碎,成为高级的小菜芝麻盐,鲜香浓郁,很有土豪的感觉。
这个片段使我们联想到了央视热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文化角度探讨,片段表现出的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看似简单的事物实则包含了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以这些时代热点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增强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引句和着时代的节奏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它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写文章时引用流行语句,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桑林峰《“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的片段:
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人感怀、动容。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去年,《爸爸去哪儿》这档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奔波忙碌的爸爸们,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文章标题化用流行语句“……去哪儿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是人们对自身、家庭、社会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
同学们在文章中体现时代感时,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那些与文章整体立意并无多大关系的网络用语用进文中。
与“时代”同行,为写作“添彩”。让我们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完成为时代而歌唱的使命吧!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