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借他山之石,刻心中美玉巧妙引用,增强论证力度

发布时间:2017-9-29 09:49  1016次浏览  作者:杨春海
基础知识
引用,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证”或“理论论证”。作文时,我们可在标题中、题记里、开头处或结尾处引用,也可在叙事、议论、描写或抒情中引用。成功的引用既增添文章艺术性,又使人感觉言之凿凿,意蕴丰厚,思想深刻,行文简洁,说理透彻,充分彰显文化积淀,可谓一石数鸟,效果颇佳。
技法点睛
1.初技直引夺得千峰翠色来。直接照录原文是最常见的一种引用形式。其用于叙事,可变平淡为奇崛;其用于议论,可变单薄为厚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他们用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喊:‘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文段中的思想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语言阐述,往往容易苍白无力或词不达意,但以文采熠熠、哲理深邃的贴切名言警句代替之,就会使你进退维谷的行文构思,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2.中技变引出于蓝而胜于蓝。变引,就是暗引、曲引,即引用时不是照录原文,而是或取其意、或取其形、或取其词的演化引用,它对使用者的审美眼光和变通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拿来”,留存原味,又要演化,做到表意简洁准确。如“不摧眉折腰侍奉权贵,李白不盲从尘世的污浊,走出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大道;世人皆醉独他清醒,屈原坚守自己的心志,纵身一跃,激起了万世狂澜。”这段文字巧妙化用名句,兼容古今,语言典雅,表意准确。
3.上技翻引似花还似非花。翻引,顾名思义,翻新引用,即对原诗文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之演绎并化出新意,它运用发散思维,体现出引用者的机智与变通,自然也提升了文章的语言层次。如“人不是自然界的植物,怎能没有感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感情,于是有了青睐心味相投者的愉快,排斥不对缘分者的讨厌。”这段话似曾相识,又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睿智和丰厚文化底蕴给读者印象深刻。
【经典引路】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处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vegetate,义为过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个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非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选自《美文》)
【点评】文章的引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明引恰到好处,如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来叙事,简洁明快,生动具体;另一方面是暗引不动声色,如“劳心劳力”“勘破红尘,与世无争”“勤能补拙,勤能损欲”等,意蕴丰赡,韵味良多。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