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场上,因易构思、好行文的特点,议论文成为多数考生常采用的一种文体。在写作时,有的考生特别注重观点的新颖与深刻,有的考生特别注重论据的丰富与多样,希望以此来赢取阅卷教师的青睐。但在考场上,有的文章观点很鲜明、新颖,议论也较出色,但仍不能让人信服;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当中列举出许多论据企图证明论点,但文章仍然缺乏说服力。这都是因为对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不当。好的议论文既要求论据的丰富多样,也要求论据的典型恰当,更要求结合行文需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分析,而非简单罗列堆砌。
技法指导
我们在选择与使用论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心选择论据。如果说论点是构成文章的骨架,那么论据就是这一骨架的血肉,只有典型恰当的论据,才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如果文章的论据与论点逻辑关系不严密,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考生在行文时不可选择似是而非、可有可无、若即若离的论据,特别不能使用道听途说的材料作为论据。
二是细心安排论据。行文中,不能只空谈而没有材料作支撑,也不能为了证明每个论点都大量运用材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需要对论据进行适当安排。如在表述上不能单纯堆砌材料,最好选择夹叙夹议的方式;在结构上避免平均用力,最好做到详略得当。
三是用心分析论据。论据的意义在于支撑论点,有的考生明明选择了典型恰当的论据,却缺乏论述,给阅卷老师“两层皮”的感觉。因此,要对论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把论据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此才能令人信服。
【经典借鉴】
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可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选自《半月选读》,有删改)
【赏析】作者在本文中意在为人们辨析谦虚的“真诚”与“虚假”。身为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占有的材料不可谓不多,但是作者为说明“两者之间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这一观点,并没有单纯罗列事例,而是以更为典型、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中西方的语言差异作为主要论据,并且在举出了东方与西方的语言差别后,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西方各自的语言特点,极富说服力。
议论文如何恰当选取和使用论据,典型恰当巧选取,详略得当细分析
发布时间:2017-9-28 18:01 1221次浏览 作者:李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