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解析《智慧》
2015年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放: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智慧可以是古人以盐窥天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今人南水北调的集思广益,还可以是文人骚客纵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旷达胸怀;同时智慧不应仅仅属于人类,蚂蚁搬家、蜥蜴变色....。。这些小精灵们身上也包含了太多人类需要学习的智慧;而自然界本身就是智慧的存在,生态循环、生生不息,这种超乎想象的智慧更是让人类惊叹不已....。。
智慧,应当是“智力”和“慧心”的结合,没有慧心的智力会像潘多拉盒子一样为这个世界带来祸害和灾难。
另外,智慧的结果一定作用于当时当地吗?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材料所说的“智慧同大自然一样,有它自己的本色”,它不为时间打动,不被空间左右,它像宝石一样静静地待在那儿,不管我们是否发现。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依旧沿用了前两年的多角度立意的形式,但相比于去年的“青春不朽”而言,这次的“智慧”的可选角度更加多元化,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智慧是一种“经验”、“能力”、“境界”、“本色”等角度切入立意,也可自选新的角度切入——大部分考生在审题上是不容易跑题或偏题的,但是很难深入。
文体的选择上,如果是议论文,学生最好是能够选定一个角度确定立意后,整理好思路以递进式的结构把立意深入地阐释,并不推荐学生把材料中的几个点作为分论点并列论述,因为如此一来,每个点都没有办法明确、完整、深入的解读,文章也会留下让立意站不住脚的BUG;如果是写散文,学生要能够为自己的立意找到契合的意象,由实入虚,升华文章主题,适合写“境界”或者“本色”,而“经验”、“能力”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太好升华,散文便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同时,在平时练习中就不擅长散文的同学在选择文体时也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是记叙文,学生在选材上,选择的“人”或“事”一定要能够和“经验”完全吻合,因为记叙文注重通过叙事和描写打动读者,其中不适合插入过多的议论,这就缩小了学生表明自己立场的空间,那么,写记叙文,一是要注意选材,二是要注重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主题。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的“智慧”之处就在于文题朴实,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但更需要学生智慧地应对,这就要有思维的张力,不仅考查考生思考的能力,还考查考生的应变技巧。这对那些读死书、死读书,不关心生活,学习呆板的同学,无疑是比较大的冲击。确实,思维僵化、见识狭隘、缺少灵活性的考生是难以写出像样的“智慧”的文章来的。这也进一步为那些想走高考作文写作捷径的考生设置了障碍,更遑论宿构、套作、仿作了。正如高考阅卷组专家认为,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破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进一步告诉我们:高考作文不会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但要求学生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不应该还在应试技巧上做文章,不要给学生一个模式、一个套路。语文教学,要切实注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有自由的思维,个性发挥的空间,要坚决摒弃功利性的、走捷径式的语文教学。只有以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夯实作文的基本功为目的的写作,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写出充满智慧的作文。
写作指导
初看文题,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打开思路成为写作的关键。“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不难看出,命题者在帮助我们打开写作的思路,指明写作的方向。材料中使用了一个判断句式“……是……”,省略号明确告诉我们,除了“经验”“能力”“境界”之外,还有很多很多,而“如同”则从另一角度,指出“智慧”本身所属的特性。
有人把智慧的特质归纳为:善、活、妙。认为“智慧”就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而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展示。
首先,注意把“智慧”具体化。“智慧”是抽象的,所以不好发现;“智慧”是灵活的,所以不是随处都有;“智慧”又是短暂的,所以不可能陪伴你终身。乌鸦想办法喝到瓶中的水,是智慧;狐狸从乌鸦口中得来肉,是智慧;司马光砸缸是智慧,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智慧;策马奔腾是智慧,悬崖勒马也是一种智慧;退隐山林、远离官场、明哲保身是智慧;为人处世,知进退、懂原则、讲方法也是智慧。因此,智慧人生可以避灾祸、成大业、赢得尊重、赢得信任。我们不妨这样看,知道放弃是一种智慧,巧妙应对是一种智慧,准确选择是一种智慧,综合判断是一种智慧,化解矛盾是一种智慧。如此,打开了思维,定能写出好的作文。
其次,选择恰当的文体写作也至关重要。题目的宽泛性,为审题减少了难度。因此,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要多加考虑,无论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忌讳的就是空洞。写议论文,切不可在公理、常理、大道理上兜圈子,“人要有智慧”这样的道理,就要尽力避免。该材料要写出上乘的议论作品确属不易,但我们一定要写出“议论”的味道。同样,写成记叙文,要着眼于小人物、小经验、小升华、小智慧,要能给人以启迪,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则材料,写成记叙文是避免空洞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注意区分词与词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不要把“智慧”写成“智力”;不要把“智慧”等同于“机巧”“巧妙”。现代汉语的丰富性就在于,即使是最贴近的词语,它们之间也有微小的差别。命题人选用这个词语,不用其他的词语,是有他们的思考的。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才能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抓住材料的主旨。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范文
民族智慧代代传承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爷爷用玻璃做佛龛。
爷爷少年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青年时遭遇侵华战争,中年时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做过地主,也做过农民,是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缩影。因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在爷爷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爷爷做的东西,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做的玻璃佛龛细致又精巧,每一条接缝都是笔直的,每一条花纹都是对称的,放到现在,一定有人会说爷爷是“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除了玻璃佛龛之外,爷爷令人啧啧称奇的小玩意儿还有很多。红红绿绿的胶片唱片剪成各种花色图案,贴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塑料或纸质的兔儿灯也好荷花灯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旧了的衣服,爷爷戴上老花镜,一双粗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竟缝出一个小布包。别看这布包小,里面竟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暗袋,钱财放进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窃。最妙的是爷爷亲手做的一根拐杖。普通的拐杖上,爷爷用榫卯安了一个可折叠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间变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我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精巧的佛龛,也再没有见过那样玲珑剔透的花灯。爷爷给我做的那只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柜里。可不管是妈妈还是姑姑,都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手艺。只有那个带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间成为广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个早,便能看到满大街都是拄着这种拐棍的老人。那时候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觉得,另一种智慧也不容忽视。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细思量,甚至不觉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斑斓色彩。这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积攒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爷爷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东西算不上“作品”,更谈不上“有造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后,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随风消逝再也不见踪影。华夏文明传承千百年的漆雕、精致中药、古琴演奏、宣纸刺绣等等,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正在慢慢消亡。没有传承人,我们终究会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们,轻轻感叹一句:我们的祖先真有智慧!
发展科技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曾经灿烂辉煌的智慧的结晶。关注技术革新的同时,传承文化的瑰宝,人们的生活才能更丰富、更精彩。这何尝不是更高一层的智慧?
爷爷在世时做的玻璃佛龛还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能做出比这更精巧的佛龛来。把这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