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议论文结尾怎么写 - 巧铸议论文“豹尾”

发布时间:2019-2-14 20:15  1716次浏览  作者:佚名

平时读文章,人们总喜欢浏览开头与结尾,考试阅卷时,阅卷者更是首先看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如果开头与结尾攫住了人们或阅卷者的眼球,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留下了好感,他们就会认为这篇文章总体一定不错,从而决定浏览或欣赏全篇。阅读议论性的文章尤其如此。

议论文怎么写结尾,古人主张应如同“豹尾”,因为这样的结尾言简意丰,有力度,有气势。然而不少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往往会深思熟虑地给文章来个玲珑可人的“凤头”,而对其结尾,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时间限制,或因方法欠缺,常常匆忙粗糙为之,致使文章结尾不能产生“豹尾”之效。尤其是高考作文,结尾一般般,档次就上不去。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儿。为了减少甚或避免这种遗憾的出现,作为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雕饰“凤头”外,还得让他们学会巧铸“豹尾”,以使其议论文的结尾平添制胜的筹码。怎样巧铸“豹尾”?下述七招,招招都好。

一、瓜熟蒂落式

所谓瓜熟蒂落式,亦即“自然而然”式。这种结尾就如同瓜果成熟时花蒂就会自动脱落一样自然而然。如果一篇议论文所要论述的内容都已阐明了,就可曲终收拨,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显得论证严密,水到渠成,不拖泥带水,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例如《GPS与沿路风景》这篇文章,作者有感于骑自行车在过了一个红绿灯到达另一个红绿灯的过程中,骑“快了也不一定能赶上绿灯,费力不讨好;慢了又可能错过分秒必争的绿灯”,于是便幻想“要是给自行车装上个GPS该多好啊!随时报告路况”。但随即笔锋一转:如此“就真的好吗”?接着有条不紊地论述了探索“未知”,使之变成“已知”的必要,同时又强调“如果人类没有‘未知’,美也便不复存在”。人们不禁要问:“未知”与“已知”,二者到底哪个更重要?作者便来了个水到渠成的结尾:

可探索与未知的平衡点到底在哪儿啊?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告诉你:我不会再幻想什么GPS,回家的路上,累了,我会骑慢一点儿,沿路的风景真的很好。有时候,红灯绿灯,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这样的结尾,意尽而止,不加雕饰,简洁自然,犹如瓜熟蒂落。如果明明“意”已尽了却硬要写下去,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嫌。

二、首尾应和式

在议论文的篇首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于结尾处紧扣主旨,巧妙点题,呼应开头,形成首尾应和的开头方法。这样的结尾既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又使中心论点得以突出,具有更强的论证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走好人生路》一文:

【开头】一人一口,人生道路,不免被人评头论足,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应理智思量着走好自己的路。

【结尾】行进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不让人说,最重要的是:用理智思量着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开头明确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结尾做进一步强调,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句式和措辞上稍有变化,如此既呼应了开头,又不造成与开头简单重复,既形成结构上的对称圆合之美,又使全文文气贯通,中心论点得到强化。

三、绾总全文式

所谓绾总全文式,就是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结尾对全文做一个简洁明了的绾结归纳的方法,这样既能突出中心论点,又能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例如《石头与山头》一文,作者是这样开头的:

石头与山头,一字之差,一个轻易被晃动,一个却在地下根深蒂固。若是有人指着土地上的一块凸起的石头问道:“这是石头还是山头?”你只有挖开土,寻其根源,看它是否深连地下,才能作出回答。因为,山头与石头的区别,表面上是很难看清的。正如世上有太多难测之事,好似雾里看花,不找到其实质,你得到真相的可能仅有50%。

这里,作者只是强调“世上有太多难测之事,好似雾里看花,不找到其实质,你得到真相的可能仅有50%”。接着以一个年轻人交女朋友“被美丽迷了心志而忽略了她的为人”、结果被对方抛弃为例,论述“认识一个人,要看他的内心,是真诚、是善良或是阴险邪恶,而不是只注重其外表的美与丑,衣冠的华丽或褴褛”的道理;进而阐明“有时认清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来面目,就是捅破那一层纸的过程。纸破了,面前的一切自然豁然开朗起来”;在经过这一番论述之后,作者绾总全文,推出结论道:

总之,我们要学会用勇气去探求事物的究竟,去认识外表包裹下的人的内心。就像铲除平地上的一块石头。只要你肯试试铲除它,如果它松了,动了,你便成功了;而如果没有,至少你也知道了,噢,原来它是山头。

采用这样的方法结尾,语言简洁明快,中心论点更明确,更集中,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四、言尽旨远式

所谓言尽旨远式,是指为了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含蓄议论或比喻类比等结尾方法,使结尾蕴涵丰厚,言尽旨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请看《其实还可以》这篇文章的结尾:

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会满足,它可以使你与快乐常伴。不要两眼紧盯着自己面前的一点点困难或一丁点利益,适时地离开它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体味生活独有的特点,它不像茶一般越冲越淡,而是像酒一样越陈越香,你的每一次快乐都是在为生活这坛酒加入上等的添加剂,使它越来越醇厚。

作者以酒为喻,劝诫人们要“学会满足”,要适时地离开“自己面前的一点点困难或一丁点利益”,“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体味生活独有的特点”,那么,生活就会“越陈越香”“越来越醇厚”。这样的结尾,形象含蓄,耐人咀嚼,让人在品味之中接受作者所讲之理,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五、启人深思式

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用疑问的形式结尾,或只问不答,促使读者去想象和思考,或将答案寓于问话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例如《“未知”亦好》一文,开头写道:

大到天体运行,小到原子结构,人们总渴望将“未知”变为“已知”,的确,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然而有些时候,“知道”未必美妙,“未知”却也自有一番意境。

作者接着紧扣“‘知道’未必美妙,‘未知’却也自有一番意境”这一中心论点,列举“古往今来对月当歌的诗人们一定不会知道月亮不过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表面荒凉凄冷”等事例加以论证,并生发另一段议论:

我们摒弃“未知”,渴望“已知”,然而当世间一切都那样清晰地展露无遗,诗人的雅趣何来,画家的意蕴何来,难道我们要自我创造朦胧之美吗?未知之物神秘莫测,也令人神思联翩,别有意蕴。

这段议论既强调了中心论点,又领起了对“功名之道,‘未知’亦好”、“自毁之路,未知亦好”、“死亡之感,未知亦好”等内容的论述。至此,作者主张什么,已再明白不过。于是采用启人深思之法结尾:

我想一切事物,绝不是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未知带来意蕴,也带来超然与宁静,更带来和平与积极。“未知”有何值得恐惧?只是我也知道,未知之美终无法替代“知道”带来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总要去知道,但我们也永远摆脱不了“未知”,那么为何不从中看到意境,感到安宁?

在这个结尾中,如果只保留“我想一切事物,绝不是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未知带来意蕴,也带来超然与宁静,更带来和平与积极”这一句,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尾,可是作者又自然带出两个反问:“‘未知’有何值得恐惧?”“我们也永远摆脱不了未知,为何不从中看到意境,感到安宁?”作者故意不直接表达其意,而由读者自己去想。这种将答案寓于问话之中,自能引人深思,强化论述主旨。

六、引化名言式

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都堪称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在文章结尾处引用它们,既可起到概括全文、突出论点的作用,又能显示出作者开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语文积淀。

【示例1】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香果,也不是那水中捞不到的明月。因为茧的孕育,你终究会拥有那美丽的翅膀。(《说“茧”》)

【示例2】于是,不妨化用《中庸》里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语,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知之·行之·思之》)

这两例结尾,前一段引用著名作家冰心的名言,强调“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香果,也不是那水中捞不到的明月”,成功需要“孕育”,需要磨炼,需要奋斗与付出。后一段引用《中庸》里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点化出对常识只要我们“知之、行之、思之”,就会“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如此结尾,既是对前文的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观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观点;巧妙自然,引化无痕。

七、祈使感召式

顾名思义,“祈使感召式”就是在议论文的结尾,采用呼告或祈使的手法,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劝诫、要求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鼓动、感染,并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回声,起到教育和鼓舞读者的作用。例如《稳中求胜》一文,开头用一组排比端出中心观点: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继而从“沉稳从大志而来”“沉稳从磨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层面摆事实,讲道理,例理结合,有条不紊地论述了沉稳与“大志”、沉稳与“磨难”、沉稳与“无欲”的辩证关系,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的道理,最后结尾道: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吧!

作者有感于并赞赏“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于是便以祈使的语气提出希望:“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吧!”这一结尾,不仅使全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更强烈、更集中地表达出来,而且极富鼓动性和感召力。当然,上述七种巧铸“豹尾”的招数,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但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做作生硬,首尾脱节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