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议论文如何摆事实讲道理

发布时间:2019-1-25 21:11  1883次浏览  作者:佚名

假如你随便问个高中生,“怎样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他会脱口答道:“摆事实,讲道理啊。”因为这是写作议论文最为常用的方法。然而,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发现,“摆事实”这一最为常用的方法,学生却用得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在文中所“摆事实”,或不新鲜,犹如陈谷子烂芝麻;或不典型,似乎论证什么都用得上,就像万金油;或内容单薄,论据不充分,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致使文章因“没个看头"而“沦为低档”。要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应摆如下三方面的事实。

善于摆“新鲜”事实。

所谓新鲜事实,即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新鲜感的事实。它包括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发现、新创造、新思想、新观点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执教者要时刻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宇宙,关注社会民生,让他们拥有鲜活的论据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文章因具有现实感和雄辩力而跻身高档。具体做法有二:

经常阅读各种报刊

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尽可能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1·1"“今日关注”等电视节目,开展时事讨论,用心做读书摘记,经常写随笔杂感,逐步积累起丰富而鲜活的材料。例如,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低碳生活,你离我们还有多远?》中,作者摆事实,列现象,谈现实,论远景,既指出践行低碳生活之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实现之不易,又强调只要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人人从我做起,踏实努力为之,它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实纳入视野,注入笔端,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感。如此鲜活的事实,让本文备受阅卷者的青睐而技压群芳。

向现实生活汲取语言养料。

不断给语言注入“源头活水",以消除“语源"断流之忧。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变化的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上合组织”“博鳌论坛”“东盟峰会”“金砖四国”和“雷人”“给力”“神马都是浮云”、PM2.5等新词语扑面而来,有些业已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有些虽未被词典收录却有极强的表现力。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和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说“实话"》中的一段:最近有一种概念叫“半实话”,就是指所有说出的内容都是实话,但刻意忽略了一些细节,造成了错觉。某牙膏由“中国牙防组”认证,我们却不知道所谓“牙防组”竟然只有三个工作人员和一间破旧办公室。虽然半实话有弄虚作假的可能,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备受推崇的社会技巧。“你的裙子真漂亮”,忽略掉“只是不太适合你”;“这里的菜十分美味”,忽略掉“但是我并没想和你共进晚餐”。这是对于实话多么漂亮的应用!既忠于内心,又达到了目的,我并未说谎,我只是说了“漂亮的实话"。读了这样的文段,你一定不会觉得它陈词滥调,拾人牙慧,你一定不会觉得它枯燥乏味,苍白无力;因为它时新,别人很少道及。

善于摆“典型”事实。

所谓“典型”事实,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要尽可能选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足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极具说服力的论据。一篇议论文,如果援引的尽是些普通、俗气而且与中心论点关系不大的事实,就不可能生成足够的论说力,这样的文章也就不会受人欢迎。习作者只有从自己的“材料仓库”中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事实论据,并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论述系统中,才能使自己的文章产生雄辩力而由此上升为“高层”。例如《说“包容”》中的一段:上善若水,汩泪的流水从古至今凉凉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齐小白饮到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见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的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大度的民风;这水流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她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作者紧紧围绕话题“包容”,将典型而丰富的事实驱之笔端,由春秋齐柜公包容管仲说到大唐李世民包容李建成的旧部;由宰相的宽容说到九土城郭和华夏民族的包容,有力地证明了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像这样大气成熟的议论文,有谁读了不产生喜爱佩服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的典型性是相对的,有些看似司空见惯的材料,只要作者善于剪辑重组,叙述角度能够出新,同样具有典型性。请看习作《感悟消失》中的一段:

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正如史铁生呐喊的那样:“啊!这些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内在的干年如此古远!”已经记不清是哪一位历史学家了,只是清晰地记得他的一句话:“历史是在破中而立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的惊天之举,他们将法令制度顺应着历史方向推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英雄虎胆,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于历史一隅;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陈胜、吴广、李自成的鸿鹊大志,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概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这就是“皇权至上”的没落的开端,也是皇权在历史中消逝的开始,可是,我们在干年之后,却依然在感慨这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这里,作者感慨于“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于是先后列举了具有“惊天之举”的商鞅、王安石、谭嗣同;具有“英雄虎胆”“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于历史一隅”的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具有“鸿鹊大志”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匙”的陈胜、吴广、李自成等。这些丰富的事例,虽然人们耳熟能详,但由于作者叙例角度新,与自己的观点黏合很紧,同样具有典型性。

善于摆“充足”事实。

一篇议论文,要想胜出一筹而步入高档,没有“充足”的事实论据是不行的。有些同学在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里只举了一两个事实论据,且叙述过长,而扣例析理仅有几句,如此不仅没有多少论述的力度,而且难见深刻度。另有一些同学,虽然援引了许多事实,但只是随意罗列,杂乱而陈,缺乏有效的分析议论,如此并不能生成应有的雄辩力,也就不能算是“充足”。因此,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四五个典型的事实论据,并且要做有效的分析议论。如果采用排比手法,列举成串的事实来论述则更好,只是叙例要简洁一些,缘例析理则要多一些。例如《也说“作茧自缚”》中的一段:

纵观历史,凡建功立业之伟人,皆在自造的茧中默默成长过。失败后的勾践,俯首称臣,卧薪尝胆,终于一举灭掉吴国,干出了一番干秋霸业;落魄后的苏秦,让自己困在狭小的天地里,刺股制困,发奋苦读,终于铸就了他六国相印系于一身的辉煌;布衣诸葛亮,固守茅庐,潜心研读,终于成就了他“一旦圣主到,钻破任天行”的传奇;惨遭宫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终于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此可见,人生的蚕茧裹身,是一种困顿,更是一种机缘。它使人经历磨难,同时教会人忍耐与奋斗,也留给人一个拨云见日、重获新生的机遇。只有十年作茧,才能一朝化蝶。

作者开头亮明观点后,接着就一连列举勾践、苏秦、诸葛亮、司马迁四个典型事实,他们虽时代不同,经历有别,但“建功立业”的道路却是相同的——“都在自造的茧中默默地成长过”;然后生发道理,强调人生“蚕茧裹身”的意义所在;最后做结,“只有十年作茧,才能一朝化蝶”。这段文字不长,但事实成串,如大江东去,一泻干里,汪洋恣肆,读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

一篇议论文在摆事实的时候,只有摆出“新鲜”“典型”“充足”的事实来论证论点,才能有雄辩的力量,才能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胜出一筹且得到读者的认可。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