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中,同学们写记叙文,比较喜欢采用我国散文篇末点化、卒章显志的传统手法。先记叙描写,精心铺垫,后加议论,点睛说理,深化主题。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很适合考场作文。但由于同学们对这种手法的实质还理解得不透彻,在写作中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事理两乖。议论中所阐发的事理不是蕴藏在前文的叙事中,而是作者主观上硬性粘贴上去的人生信条。给人的感觉是做作与生硬,明显带有人为拔耀的痕迹。这种牵强苟合,曲意引伸为深刻而深刻的做法是我们必须扬弃的。须知:托物言志不等于托物加言志,因事说理也不等于叙事加说理。
二是情理不真。写烛则赞教师品格、园丁精神;写梅则凌寒怒放,品洁志坚;写灯则驱遂黑暗,送来光明;写枫则叶红似火,丹心心照人;写松则傲霜斗雪,立地顶天。平时作文中,我们就学会了这些俗滥的套子,迁移在高考作文中,则表现为不管前边所写人事的具体内涵到结尾时一律照着题日,硬扯上去,空发一通议论,说些不痛不痒的大话、空话、套话。写《父辈》就是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坚强伟大,品德高尚,值得我们学习。写《责任》就一律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青年任重道远,我们应发奋努力。写《习惯》则改掉坏习惯,打破旧传统,养成好习惯,树立新风尚,我们必须适应改革新形势。写《尝试》,就一律为人生不能没有尝试,尝试对人生非常重要,我们要大胆尝试。
三是语言寒伦。不少同学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作文不是没有发现本质,而是不能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所见的本质,从而影响了议论表达的深刻。沈德潜《说诗岁语》云:“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伦父(粗野的人)面目”,就是说,议论文字要形象、精炼、含蓄有味,有感情,不可真白荷索。须知:记叙文中议论是“点睛之笔”,一定要精心打磨,务求精警、练达、形象生动。
以上三方面问题,后一种属语言表达技巧,前两种都是由于未能透析事物现象,抓不住本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