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远方在向我招手”蕴含丰富,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既温暖,又亲切,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小说用第一人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文章中故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品味的空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艺术感。
这是一篇杂文体的满分作文。作者从“个人奋斗”的角度立意,反弹琵琶,用自嘲的方式,揭露那些始作俑者投机取巧,企图走捷径,窃取高考成绩的丑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侥幸者必败”、“投机取巧者必败”的观点
标题“天涯何处无芳草”引用于苏轼的词春景(蝶恋花),与副标题“我看高考”和谐搭配,相映成趣,暗示了在当今的中华大地,到处都可以造就精彩人生,与文中“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止高考这一条道”遥相呼应。意趣超凡,情趣盎然。
作者选择“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角度,首先阐述了“人们的心态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高考制度改革的伟大成果,接着阐述“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理解和包容改革路上的高考制度”,最后阐明自己“向高考致敬”的理由
考生用倒序的方式,以回忆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行文逻辑,使缺乏故事的内容显得条理清晰。结尾的排比段将随着行文递增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文章清丽之余不乏热烈的情愫,显得既有文采又感情充沛。
可以说,高考与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高考——历史、成就、弊端、改革、发展等,内容充实,说理全面而深刻。
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了逻辑性。就论证语言而言,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文章在严密的说理之外,也极富感染力。
全文充盈着一种文化的高贵感。首先是主题的确定,考生把一个24小时书店无门槛接纳各类阅读者,从具体的商业行为,上升到人文关怀的角度,化实为虚,升格境界。在行文过程中,考生自然而妥帖地进行引用。
本文标题即点出“重读”,考生为了表明这一点,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小时候读到的妈妈和现在读到的差别很大,这是对比;写爸爸时,考生从“我”出生到这几年,时间脉络很清晰,也是对比。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满分作文。考生从宏观视野审视题目材料中的12个关键词,意识到它们代表着过去与现在的中国,因而选取古老与现代两个角度作文,展现出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熠熠光芒。
文章题目“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即中心观点。文中渗透的文化意识,体现出考生鲜明的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论证过程中,考生既能诠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又能饱含深情地叙述自己的观点,且选材类型丰富,论证深入
行文自然,极富散文气息是本文的亮点。文章以“书在,梦就在”为题,开篇亮出材料主旨。考生用散文化手法,写24小时书店内的一幕幕场景,读来生动。
考生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作文文章的标题,结合下文内容来看,既准确、有内涵,又富有古典文学韵味,这也是本文从众多标题直白平庸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全文脉络清晰,考生首先阐释了父辈的经验与教训对下一代具有很好的“警示镜鉴”意义,然后点明要继承父辈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即“旗帜”的具体内涵,最后点明今天“重读”父辈这部书的重要意义
杜甫的诗句侧重古人古时,而毛泽东的名句则侧重今人今时,能将这两句联系起来并统一于一个大主题下,考生的统筹能力不凡。同时,考生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就社会、时代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独特,文意深刻。
题目采用对偶句式,工整流畅,大气奔放;题记文采斐然,有浓浓的文化味;正文用了三个过渡句,分别引领三个不同角度的论述;而开篇和结尾则将三个标题衔接在一起,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