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60分)
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文章始终围绕语文的作用而写。主题的提炼值得称道。作者面对涵盖广泛的材料,聚焦于语文的实质,围绕主题的表达共选用了五个正面的具体事例,就作文要求的篇幅而言,材料的数量是充足的。五个材料都紧紧围绕着语文的实质作用展开,而且所选的五个人物有古有今,极具代表性,足以强力支持基本观点。并且能够结合各位人物的言语进行叙写,特别是三位诗人的代表诗句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恰恰体现了本文题目中的“语文”特色。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
叙议结合,结构严谨。本文有叙有议,夹叙夹议。叙述材料,简明概括又具体生动,带有议论性又兼具抒情性。开篇入题,接着分三部分进行叙写,事例叙写有详有略,有具体有概括。以多种手法表现主题,最后以抒情的笔调收结,有始有终,环环紧扣,文脉贯通。
题记设计得较好。以洗练生动的语句作为题记,概括文章主旨,道出全文精髓,与立意相互照应。
总的来说,一篇800来字的文章,有散文的语言、适当的议论、浓厚的文学色彩,称得上是富有意蕴的妙文!
在最失意之时,抚慰心灵的伤痛。
在最困窘时,陶冶心灵的情操。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题记
当我吟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姐姐告诉我那是一句古诗;当我学姐姐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妈妈夸我好孩子已会念诗了;当我背起书包跟着老师学知识时,我便认识了你——语文。
抚慰心灵之痛
“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得意的神态,多么自负的心理。作为一名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加上不满朝政的荒诞,在他最失意之时,依然能够拥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心态,纵游于诗意之中,好不潇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正因为在被贬之后,依然能够坚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心理,才让他忘记了心灵曾有过的那份伤痛。
语文,自古以来,你抚慰了多少文人名士心灵的伤痛。
陶冶心灵的情操
纵观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选择了语文那固有的一份宁静,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那一句句优美的诗句,那一篇篇清新的散文,那荡气回肠的小说,无不在心底震撼,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不满朝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之时,毅然放弃了名利,归隐田园,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多么闲适,多么惬意。正是与田园相伴,与优美的诗句相依,才真见其高尚的节操!
语文,在最困窘时,陶冶心灵的情操。
心的清泉
走进语文,心中涌动出一泓清泉,生出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轻灵之感。走进语文,我认识了鲁迅,这一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向中国人民大声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走进语文,我认识了林清玄,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教会了我做人的准则:生活中,并不是你在哪儿放一个门框那里就是你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拐,总有一个适合你的方向。
语文就是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让我从失意中走出来,以积极向上的阳光的面貌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它让我从无知变成有知,让我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世界,陶冶心灵的情操!
一花一草一世界,语文,是我心底的一泓清泉,在脉脉地流淌……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作者紧扣《语文,心中的一弘清泉》行文,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作者写了题记,并以此为纲展开,做到了切合题意。
感情真挚
读罢全文,知道文章中处处是对语文的赞美之情。从古代的李白、苏轼、陶渊明,到当代的自己,都是由于有了语文,才能够以积极向上的阳光的面貌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才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世界。
发展
等级
丰富
引了那么多的诗句,有李白的、苏轼的、陶渊明的;引了那么多富有哲理的话语,有鲁迅的、林清玄的。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底蕴。
善于运用
修辞手法
拟人、排比、引用、比喻的运用,让文章极富有文采。别的不说,只说结尾将语文是清泉的比喻一扩展,就给人多少美感啊!〓〓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