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材料作文范文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2-2-14 22: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月有阴晴圆缺为主题作文800字

[点评]面对大自然,此文倡导“人法自然”,这在“移情自然”的基础上又深思了一步。此文最大的特点还是化腐朽为神奇,苏轼、李白、史铁生、老子、庄子等人已经为我们所熟悉,一点也不新鲜,然而在小作者的笔下,却熠熠生辉,让人耳目一新。看来,旧的不是素材,而是我们推陈出新的写作能力。

人法自然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千变万化的自然事物常常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苏轼在中秋之夜酩酊大醉时望着那一轮圆月,心中想到的却是它全部的阴晴圆缺,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水调歌头》,送给他的亲弟弟苏辙。同是那个月亮,推窗举头的李白见了,不由黯然垂首,在心中想着故乡的模样,写下了家喻户晓的《静夜思》。放眼辽阔无尽的苍山原野,岑参写下了“三军大呼阴山动”的豪壮诗句;而秋来塞下那一地的白霜,让范仲淹仿佛看到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他们曾站在相似的风景之前,但他们的笔底涌起的却是不同的波澜。

人生是短暂的,自然则是永恒的。登上泰山,脚下冷硬的石阶可以承载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人的重量。史铁生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猜测自己是园神见过的第几个失意的人,猜想未来他拄着拐杖走下去的山坳里会不会跑出一个欢蹦的孩子来。自然以其亘古不变的厚重与淡然震撼了每一个诗人,也震撼了每一个怀着尊崇的心仰望它的人。所以,康德会臣服于他头顶的灿烂星空,海子面对大河时会无限惭愧。

如果说苏轼、李白他们正触景生情,那么康德与海子则已然忘情。但无论怎样,此时彼时,他们都与自然相对无言。但他们内心都渴望活得像自然那样,那样思考、那样为人。

对大自然思考之后,有付诸行动的人吗?当然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思想界时,我们便可以发现,有一个叫老子的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到我们一头雾水,他的衣钵传人庄子更有耐心地宣讲:“你记得风穿过山林石孔的声音吗?你用人的耳朵去听,就听到了悲惧哀怆各种心情,却没有听到大地的箫声;你听过大地的箫声,却听不到天的箫声。”他给天的箫声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天籁”。同样的,在那位解牛的庖子那儿,十几年只用一把刀,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目中有牛又无牛,然后去发现自然。

是的,人若能顺应自然,从自然的立场处世为人,那么很多事情就简单得多了。还是那个老子,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想,不如把这中间的一些文字省却,叫作“人法自然”,不知可好?

月有阴晴圆缺,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作文800字

[点评]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佳作。作文从肯定的角度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因之悲喜”的关系:获情于物,得诗意人生。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慧心,一种德性,能让人诗意地生活在宇宙间,精神因此丰富,生活因此精彩。作文观点新颖,推导有序,洋溢着逻辑的光辉。

获情于物,得诗意人生

观潮起潮落,感人生起伏;叹桃花依旧,伤物是人非。历代文人墨客,莫不借物之意蕴,传一己之悟,在物中陶冶性灵、抒发幽思,又在心中得物之哲理,收获情意人生。

获情于物,是诗意者内心世界的自在兴现。“绿肥红瘦”的长叹,易安婉转地抒发了自己的憔悴之苦;“萧瑟凄厉秋风,衰落唧唧虫鸣”,醉翁不禁伤感生命短促。这不是悲观,而是感知万物的脉息,寓情于物,获得诗心。

其实,诗情、诗意,亦是一种慧心,一种德性。

少陵野老于战乱中流离,在日暮之下、修竹之旁,浅吟低唱:“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泉水还是那个泉水,没有人去污染,为什么会有“清”“浊”的出现?其实,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慧心,一种德性,那就是对自我人生的坚守,坚守纯情正品。遥想相隔万里鄜州的妻女,杜甫知道夜月下的亲人正在深深地思念自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见,诗意人生的形成,不仅需人有意、心有情,还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超越时空的想象力。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虽是自在事物的节律,却亦是诗人身外情感世界的一部分,“风雨”引凄寒之苦。同样,圆月则寓团圆之意,缺月又使人得离别之思。虽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其形式已变,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你不是月亮,安知月无情?世人的悲喜虽与月的阴晴圆缺无关,但诗人却能从中博取情意世界,创造诗意人生。

当今之人,无情者太多,它们只有需要,没有情感,看到别人因月之阴晴圆缺而悲喜,笑之曰:“装逼的书呆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对一朵花微笑,乃至悲伤,其实是一种更美好的诗意人生。“诗意人生”与“功利人生”不一样。“诗意人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圆融,相生相息;而“功利人生”则是低俗的物质主义者,是李白笔下的蓬蒿人。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这是人的超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拥有一亩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过一种审美的快意人生!

人,应该诗意地生活在宇宙间,诗人启示我们说。欲往诗意生活的田野中行脚,不妨以真挚深厚的情怀对待宇宙间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还有那看不见的幽灵。鸟悦鸣,花馥郁,有诗心的你不妨暂且悬隔红尘俗物,截断心之郁结,品一品苦丁茶,到自然的背后,拷问人生的意义。

获情于物,精神因此丰富,生活因此精彩。

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800字

月之变

黛玉咏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认为海棠花最是婉约动人;有人却言海棠又名断肠花,最是不吉利。人们因为主观的感受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海棠还只是那朵海棠。

诚然,世界是变化的,日升月落,物换星移,人世就像一个漩涡,不断翻滚涌动;而万物又都是不变的,月缺月圆,天晴雨落,而月亮“卒莫消长也”,天也依旧是那片天。从细微处见,月亮变了,月亮又没变。

翻过一页页史书,踏过历史的繁芜,从不乏文人骚客对景抒怀。从宋玉“岁忽忽而遒尽兮”的悲秋到易安“绿肥红瘦”的喟叹,从屈原的泪洒汨罗到鲁迅的“以血荐轩辕”,心境变了,人事变了,而他们所悲所悼之景、之物,却成了永恒,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

对着同一个赤壁,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苏子却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客与苏子,一个细腻敏感,一个豪迈不羁,感慨也就随之而变。对怀念故乡渴望团圆的苏轼来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他阔大胸襟的写照,对怀念亡妻寂寞悲伤的苏轼来说,他却只有那“明月夜,短松冈”的一番愁肠。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观月咏月之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了。

人都有悲观消极的一面,也都有乐观豁达的时候。可能是在面对那半杯水时发出不同的感叹,也可能是在接到那张诊断书之后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那玫瑰与日日春的故事,一个认为只在春天开花,一个却想着开花时每天都是春天,不同的想法决定了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玻璃灯因为瓦灯叫它作表兄而责备瓦灯,但明月出来时,玻璃灯却温和地微笑着,叫明月为‘我亲爱的,亲爱的姐姐’”。对于同一种处境,玻璃灯却给予了不同的回应,事物的变与不变也由此可见了。

【评点】经过结构的部分调整,这篇考场作文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作文由黛玉的海棠诗引入题旨,进而分析其中的辩证关系;再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素材,进一步分析变与不变的道理;更以苏轼的“赤壁”与“明月”为例,重点阐述变与不变,自然引出作文中心“不同的想法决定了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最后以泰戈尔的文字收束全文,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这是一则具有思辨性、比喻性的作文材料,三个分句之间彼此关联,形成张力。

“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客观现实和自然规律,有变化流动的特性。“世人悲喜因之而生”,是说世人触景生情,主体情感随客体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说客体并不因主体认知、情感的变化而变,也不因自身的外部变化而改变其本质属性。

这句话包含多组矛盾,主要矛盾是主体的情感认识与客体的本质属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因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审美状态。人处于审美状态时,往往会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异,但客体并不随之而变。这句话还隐含一些次要矛盾,有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审美与现实、变与不变、形态与本质等。

可以顺向立意:客体不随主体情感、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也可逆向立意:虽然客体不变,但主体会赋予客体以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一道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型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三个分句彼此联系,形成张力,可以多元立意,深度说理。从内容性质上看,材料要求我们思考“人与月”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从思维方式来看,材料提示我们要从具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去转化和提炼相关观点。从立意上看,我们既可以否定“世人因之悲喜”,因为那是浅薄的情绪人生;也可以肯定“世人因之悲喜”,因为那是审美的诗意人生。前一种是核心立意,后一种是创新立意:月亮真的还是那个月亮?

先谈核心立意。从阅卷结果来看,本次一类卷都能击中材料的核心意蕴,且观点和材料的契合度较高,从材料到观点能形成一条思维链。比如《任尔东南西北风》:

(1)月缺,世人悲;月圆,世人喜。但月亮不会因世人的悲喜而改变自己。君子为人处事亦如此,自我便是那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变的灯塔。

……

(2)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在纷繁变化的环境面前,我们唯有坚守自己空灵的内心,方能获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毅与潇洒。

文段一的立意是从材料中直接生发出来的,从“人以悲喜情绪寄于月,而月不动”对应到“心应不受外界影响而保持空明和澄静”,这是材料的核心意蕴,可以说是“立意命中了十环”。文段二的结论(第二句话),通过第一句话,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作者从材料到观点的导入路径。

再谈创新立意。有一些同学认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就是古人所说的“移情于物”“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在立意上就比较新颖了,他在承认“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真的那个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吗?进而提出了“月亮的诗意”和“诗意人生”的概念,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谈“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比如《月亮的诗意》:

诚然,我们可以抛开各种情绪,选择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被寒冷包围,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但我们也可以选择诗意地看着那轮明月,它在我们诗意地注视下变得温暖、变得妩媚、变得含情,在它上面住着嫦娥、养着玉兔、种着桂树,于是,月亮不再孤单,变得活泼起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亮在孩子的想像中变得可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当它被赋予人的情感和想像时,夜空也愈发明亮起来。

以上立意角度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完全可以往深层去思考立意,比如时代历史、文学文化、审美审智、人情人性等。如作这样的思考,是不是就能打开我们的写作空间?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同学因为一叶障目,只抓材料的片言只语,其结果只能是“边缘立意”,再加上推导路径模糊,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滑向四、五类卷了,比如谈“乐观自信”、“换个角度看问题”、“残缺的美”、“走自己的路”等。其实,材料涉及的“悲喜”只是“情绪”问题,根本不是“乐不乐观”的问题,也不是“角度”问题,更不是“盈缺美不美”的问题。至于“走自己的路”,更是把材料给审飞了。如果谈“现象与本质”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学会推导,比如:“月阴”、“月晴”、“月圆”、“月缺”,那是其表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才是其本质。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轻易悲喜,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如此推导,才能写出没有逻辑漏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