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点拨: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子女也不希望缺席父母的衰老。可是,我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太多可以陪伴彼此的时间。
- 素材适用话题: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关爱父女,感恩亲情;孝敬父安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时光飞逝,儿子在我不经意间便学会了自己吃饭,在我不在身边的时候学会了叫第一声“妈妈”和“爸爸”。他成长得如此迅速,时间如白驹过隙。
随着一天天长大,他经常说:“爸爸,有一天我一定要像你一样。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不知道,孩子,但我保证我一回家就陪你玩儿,我保证!”
后来,儿子年满10岁了。他对我说:“谢谢爸爸送我的足球,你能和我一起玩儿吗?”
“今天不行,孩子……我还有很多工作。”
“那好吧,爸爸,我们改天再一起玩儿。”他善解人意地微笑着跑开了。
一转眼,儿子已经进入大学了。他长大了,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孩子,我为你骄傲。坐下来,让我们聊聊。”
“今天不行,老爸,我还有约会,给我点儿钱,我要去见几位朋友。”
再后来,我退休了,儿子有了自己的家。我给他打电话:“嘿!孩子,我真想你。”
“我也是,老爸,但我真的没时间回家,您知道,我还有一大堆工作没完成……”
挂断电话,我突然发现,他真的很像我。
亲情,如一杯浓浓的热奶,捧在手心,让它在寒夜里用醇香的温暖驱赶冰冷的孤寂。“常回家看看”,当它作为一首歌时,红遍了大江南北,而当它作为一条法令时,宣告某种社会意识已经觉醒。一个人,如一棵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然而人与树又不尽相同,人会漂泊,而树永远扎根。是的,当我们长大了,都要到远方漂泊,如长翅的鸟儿,离巢腾飞。我们那如树一样的根,深深地扎在父母给予我们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流着他们的血液,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我们是父母用爱筑就的艺术。然而,当我们飞走了,留给他们的是满满的空虚、无情。我们得到了生命,经历了成长,难道就只能给他们留下一个空巢?
面对亲情和工作,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亲情可以等待,而成功的机会却稍纵即逝,俗话不也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吗?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否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亲情?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中就感慨于自己对母亲的忽视,字字动人肺腑,引人深思。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有多少个“等待”?我们拥有长长的一生,而给予我们这一生的人难道只能在白发苍苍时站在我们的身后,眺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吗?当然不能。他们的给予,足够换取我们为他们献上温暖。把亲情捧在手心,用心的温度去温暖,让它成为一股暖流,流淌在子女和父母之间。
新的“老年法”写上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说,这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具人情味。在物质至上的今天,许许多多的人只会向“钱”看,对于情的淡薄,对于心灵的冷漠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很多人在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后,又何尝不感到一无所有!因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他已经远离了温暖的人群。“常回家看看”,今天的社会为我们立了一块温馨的提示牌,提醒我们,即便走到很远的地方,也别忘了家的存在和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这样的提示,我们应该鼓掌喝彩。
把亲情捧住,捧在手心,当你对茫茫前程感到畏惧和无助时,体会一下它的温暖,当那股熟悉的暖流流淌过心灵,那就是父母微笑的鼓励!
- 范文评析:文章主题明确,作者理性思考了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新的“老人法”折射的社会问题,鲜明地亮出观点。运用比喻论证,说理形象。多处引用名言、俗语等,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