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点拨:城镇化建设应该留住乡愁,留着我们的家园梦。从个体角度来说,留住乡愁就是要让城镇空间的建设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同,保护好城市当中承载记忆的场所,避免地方记忆的“断层”消失。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来看,共同生活过的公共空间能唤起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有利于形成社会和谐的纽带。
- 适用话题:物质文明与着神文明、文化认同、留住乡愁、人与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所长陆邵明教授说,乡愁隐含了一种“美学思辨”,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的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研究认为,乡愁的空间意象存在于三种维度,日常生活空间、邻里空间和自然微环境。也就是说,桥、道路、井、街、庭院、广场、码头等公共空间,家乡的水、山、花、树等自然场景,都是乡愁的空间意象。
“关注乡愁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想。但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化物质建设与社会情感、文化乡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陆邵明直言,“人居环境普遍存在缺乏人文品质、地域特色与文化认同的现象,进而导致文化衰落感、失去整体感、丧失归属感、失去个人亲切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建设的缺位、对人文精神的忽视。”(新华网、郭敬丹)
30年前,我告别那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来到了火热的军营。尽管故乡一度贫穷不堪,可我的无数个梦里都填满了故乡的影子——小河里那田田的莲叶和盛放的莲花,还有村中心那棵饱经沧桑的古槐。可如今,故乡已经没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景致,就连儿时玩耍嬉戏的小河也难觅踪迹,而那棵见证乡村变迁的古槐也被人砍掉了。
每当梦中醒来,回味那些曾经遍布故乡的乡土元素,我才遗憾地发现这些元素正在消逝。正如庄乾坤的《记住乡愁》里叙述的一样,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春天”的到来,我们周围疯长起来的都是“没有乡愁的小城镇”。
几十年前,在异地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一下子为家乡的那棵古槐和那片莲池找到了注解。这些不正是一个个乡愁符号吗?乡愁就像一只风筝,无论游子漂泊到哪里,都有一根线牵着他。
近些年来,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灵最敏感的一隅,关于乡愁的字眼愈来愈多。乡愁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流行词之一。乡愁是什么?乡愁在哪里?在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现代化、城镇化的狂潮里,那柔柔袅袅的乡愁还留得住吗?读罢《记住乡愁》,我感情的闸门一下子开启了。
是啊,全世界都用“城市化”这个词,唯独中国用“城镇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城镇化”的模式。可是,城市除了是资本的乐园,难道不更应该成为人类的家园吗?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就像一群逐水草而游荡的羊群。
如今,美国曼哈顿的一些居民因为难以忍受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正上演着一出“逃离曼哈顿”的话剧。当中国成千上万的城市将来也成为美国曼哈顿模样的时候,我们该逃离到哪里去?逃到小城镇?要知道,我们的小城镇也正在向高楼大厦迈进呢!如果我们所有的乡愁符号都消失殆尽的话,这将是社会的悲哀、人类的悲哀。
让乡愁存续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子孙后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唯一没有灭亡的古老文明不被灭亡。我们不但要记住乡愁,还要留住乡愁!(铁流)
- 范文评析: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身在他乡,梦里满是故乡的影子,梦醒后却遗憾地发现故乡早已不再是曾经的故乡,进而引出“没有乡愁的小城镇”。接着,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来“质问”城镇化,并以曼哈顿的例子来做提醒,论述乡愁符号的意义,论述失去乡愁的悲哀结果。最后,作者中明“留住乡愁”的立场,同时又点题,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