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点拨:拜金主义必然导致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吗?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句话:“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这讲的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的追求最终都要落到精神的满足上,金钱和财富本身并无罪。可见,我们常提的“常识”未必不是谬误,不妨多一点儿怀疑精神。
- 议论文素材话题:物质与精种、等识与背误、怀疑精神、多想一步
“拜金主义是现代是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象征之一。”这是许多报刊上所谓专家学者的论调。大家听得多了,习以为常,也就认同了。但是,常说的东西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些论调的核心是什么?语序的先后,显示了其潜在的心理逻辑:拜金导致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为什么不倒过来分析:精神空虚才会认同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导致物欲横流。
细究一下,不难看出,这个论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追求物质必然导致精神卑微。照这个逻辑,有钱人自然就境界不高,穷人的境界则至高无上——但现实真的如此吗?物质和精神,就像饭和水一样,对于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思维却告诉我们,饭吃多了,水必然就得少喝,你说荒诞不荒诞?但是,在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稍加变化后,我们便信以为然了。许多所谓常识,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悖论之上。这让人不得不深思。(摘自《今晚报》,有删改)
人类,就像一个永远在黑暗中跋涉的路人,包围着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未知。因为有了对眼前事物的认识,我们产生了熟知;因为有着对未来的深切渴望,我们探求着真知。
回首历史,我们总能从斑斑泪痕中找到那些求索的人,勇敢地从“熟知”跨向真知。指出地球的另一边也有人居住却被迫害的意大利天文学家阿斯特里,提出血液来源于心脏而非大脑却被处死的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他们是欧洲黑暗长夜中的一盏盏孤傲的明灯,勇敢地破除了人们的“熟知”,追求着科学的真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真知的不熄之火。
然而,在当时,他们却是不被理解和认同的孤独者,对自然现象的“熟知”深深地烙在人们愚味的脑海中,烙在教廷教皇的权柄上。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这些“疯子”的“疯话”,死死抓紧自己的“熟知”不放。因为这“熟知”伴随世俗人生,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放弃意味着对世界的颠覆,他们又怎能轻言抛弃?
但是,若干年以后,麦哲伦的风帆扬起,准备环球远航;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们一道,探索心脏的奥秘;罗马教廷也不得不承认太阳的地位,为布鲁诺哀悼。先贤的勇气让真知的光芒穿透“熟知”的重重乌云。
在科学自由的现代,科学的探索者却更需勇气克服自身的“熟知”。普朗克,量子论之父,曾经因为太相信经典力学,在量子论的大门前孤寂地徘徊了十多年!
他不断试图以经典力学来作出解释,却感到深深的怀疑和苦恼。走过许多弯路之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社会公布了他的发现。现在全世界都承认,他的理论是正确的,牛顿力学有着它固有的局限。又一个真知冲破“熟知”的阻挠,成为物理学发展的基石。
用勇气的利剑斩开那重重的荆棘,让人类从熟知走向真知。科学的大道因此愈加宽敞,未来因此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更加富有吸引力。
- 范文评析:生活中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这是本则话题作文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作者切入巧妙,用“勇气”勾连“熟知”与“真知”,使“勇气”成为一对概念间的舟船、桥梁,然后紧扣“勇气”展开论述,例子信手拈来,却剖析得深刻精当,辩证地阐述了“熟知”与“真知”间内在的关联。其次,本文语言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充满激情,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