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卷高考满分议论文《文明的韧性》(民族气节)
本文从中华文明起笔,着眼于中华文明存在续存五千年的原因,并从中挖掘出“民族气节”这一关键因素。接着以文天祥不降元军、近代我国无数爱国志士为救国挺身而出的实例论证观点,说明炎黄子孙的气节成就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强大韧性。整篇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是一篇佳作典范。
文明的韧性
鲁迅曾言:“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它们曾经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然而在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洗礼之后,只有中华文明依然存在,其他不是被新的文明取代,就是彻底湮灭在历史的黄沙之中。可见,中华文明是具有极大韧性的。
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入侵多次将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原文明逼上绝境,比如西晋的五胡乱华、元灭宋、清军入关。这些都让元军、清军等一度占据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中原文化逐渐势弱。世界上许多古代文明都有过这种遭遇,最终绝大多数文明被人们逐渐遗忘,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逃过此劫,源于其强大韧性。这种韧性的一种显著表现便是民族气节。
当南宋灭亡的局面难以挽回之时,南宋丞相文天祥依然率军抗击元军。强大的元军将反元军队打得屡屡败退,但文天祥并没有因此接受敌人的劝降,即使兵败被俘之后被忽必烈皇帝许以元朝丞相之职,他也毫不动摇,一心向着他的大宋。最终,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后,文天祥从容就义但它凛然的气节,并未随着他的身躯消逝,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愈发明亮。老百姓都记住了他,自他以后,从未有南朝士大夫降元而不被嘲讽的。文天祥的死,令此后所有汉人士大夫的膝盖不敢再弯。有这样的志士,中华文明又怎会被世人遗忘?
近代,世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让中华文明受到巨大冲击,日军的侵华战争更是将中华文明再一次推到生死存亡的边缘。在那个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是向日军罪行文征笔伐的文人,有的是浴血奋战的军人,有的是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的学生,有的是毁家纾难的商人,虽然为祖国效力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前进的动力都是相同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这也正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强大韧性。
“五千年文明不曾消亡,中华民族不畏惧创伤。”一首歌曲如此唱道。正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气节,成就了中华文明自强的强大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