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考满分议论文《文明的韧性》(论证遒劲)
这篇文章巧妙地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论述文明的韧性,选取的角度不同于考场里一般的文章,可谓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既有中华文明中语言文字的正面传承,如从甲骨文到书法艺术,再到孔子学院;又有反面的西方古老文字的流逝消亡及当代英语的现状,正反结合,手法多样,论证遒劲。
文明的韧性
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记录和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现,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
在我们的地球村里,曾几何时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远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已经很发达了,他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等王朝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掀起的滚滚黄沙,将这些文字和文明掩埋在残垣断壁之下了,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成为文字的化石。只有中华文明中的文字,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
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语言文字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
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属、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美的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端庄稳重,《兰亭序》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帖中可以看到其笔资遒劲真朴,温柔敦厚;其体态悠闲端庄、平和俊美;其笔势潇洒处更强调收敛和含蓄;其行款布局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化映带,气脉贯通,行云流水,更显洒脱儒雅。然而,在日本进攻中国时,特别是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儿,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幸好最后没有成功,但由此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语言文字对文明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语。中国文明的一个代表——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表明东方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