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全国2卷满分作文《最是书香能致远》
广泛阅读,内容丰富。开头提出论点后,考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证,在论政过程中,考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积累,薛涛、柳如是、上官婉儿、苏小小、李清照、史铁生、曹操等人的事迹材料,信手拈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积累。
结构完整,段落清晰。考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点明论点,中间采用并列结构论证论点,给人结构清晰而分明的美感,也便于阅卷老师的阅读。
联系自己,现身说法。试题中明确要求考生要“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写作,有不少考生忽视这个要求,大谈特谈别人是如何提升语文素养的。这样的作文,肯定是要被扣分的。但这位考生却不一样,在倒数第二段交代了自己提升语文素养的秘诀,这一交代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自己的体会,文章肯定要降档次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读书。语文素养更是来自于一个人长期的阅读与积累。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剥夺读书的权利,但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记的女子却不在少数:薛涛、柳如是、上官婉儿、苏小小……个个有不输男子的才情;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胜过丈夫赵明诚的几十首词,哪怕后来国破家亡,她也不像现实屈膝。除了家庭教育赋予她的风度外,诗书更给予她满腹才情与文人风骨。她的文学素养不是来自私塾中老先生的谆谆教诲,而是各类书籍的熏陶。
现代作家史铁生因为身体残疾,只能在家休养。没有朋友,没有同学,他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慰藉自己,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老师传授,没有亲自体验过生活中诸多乐趣的人,最终写出了《我与地坛》这震撼人心的作品。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并不是只有通过老师传授才会有所提高,读书多的人,哪怕一生只能囚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也会有极其出众的语文素养。
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曹操,举手投足间便写就篇篇佳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难道曾有人专门向他讲授过诗的写法吗?诗中的传家传世之句,都来自于他平日里读书时的积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未曾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她酷爱阅读父亲的藏书,为写作积累素材,由此创作了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二人都未曾上过专门的课程,简·奥斯汀更是一生都在名不见经传的斯蒂文顿小镇生活。没有老师讲授知识,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的水平远胜于常人,而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均来自于多年来阅读的积累和对阅读的理解。所以,平时的大量阅读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根基。
曾经,我的语文水平一直是我心中的痛,我做了那么多张试卷,但语文成绩一直止步不前。不得已,我在阅读中寻找提升语文素养的灵丹妙药。我应该感谢我的选择,正是因为不间断的课外阅读,才使得我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也成了我的骄傲。
语文素养形成于对大量书籍的阅读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着名人名作展开的。但一个人的阅读面仅限于课堂是过于狭隘的。好的语文素养需要“读书破万卷”的积累,也需要“踏破铁鞋”的毅力。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既当你尽览古今历史、国内外小说时,自然会拥有出众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