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被需要》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点评人】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
今年花胜去年红——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点评
不出所料,它稳定地保持了前两年“评论型”材料作文的题型。前两年,试题提供一种社会现象给考生作评论——2016年评论“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2017年评论“预测生活”这种现象。
虽然题型还是“评论型”材料作文,但“稳中有变”。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不再是前两年的某种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心态”——“渴望被他人需要”。较之前两年的题,更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写出真情实感来。
写议论文,可以按照议论的一般思路,先阐述什么是“被需要”心态——即在别人的生活、学习、处事、思想等方面,主观上或客观上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的、不图回报的帮助;可以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未必要给这种心态作理性的解释。然后阐述为什么这种心态是积极的——除了试题中所说的“体现自己的价值”之外,还有对于他人(需要者)的意义,对于社会的意义;“被需要”的意义,最有价值的意义,在于被时代需要,被民众需要,从而引领时代进程,推动社会变革、发展。这一部分应该是论述的重点。最后可以阐述怎样充分发挥这种心态的正面意义,防止产生负面的东西,如沽名钓誉等。
当然,此题也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被他人需要”,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的一段经历,正因为这一段经历,产生了一种“被他人需要”的“渴望”。
总之,这种题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审题容易,立意方便,考生有话可说。
但是,这种用一个短语概括某种现象或心态的“评论型”材料作文题,已经沿用三年了。我们期待明年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较大的变化。比如,材料提供某个具体事件,或人的某种作为,或某种言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即便还是某种现象或心态,能否不用一个短语概括,用文字或漫画来具体表达?甚至,采用“寓意型”材料作文题型,也未尝不可。
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再与君逢!
【点评人】复旦附中青浦分校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这道作文题还是延续近几年的现象类的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关注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现象很普遍。既然很普遍,就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该现象为什么具有普遍性。
“被需要”是由人的性质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有自身的需要,当然也需要他人,而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孤立存在,而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除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感恩的因素存在,因为我们自身也享受过或正在享受他人的恩荫。
如从昨天到今天,许多人祝福高三学生,给高三学生加油,还有不参加高考的同学为参加高考的同学送考、陪考,这都是渴望需要并实施“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网络、微信,这种“被需要”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人们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烈。个体原因就是内心的渴望,就是利他的自我需求。
对于“被需要”的后果我们也要理性分析,如果真正出于利他,那当然是牺牲、奉献精神,如果只是刷存在感,那倒是利己的表现。还有你所认为的他人需要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是不需要,或者强加的“需要”,那就是伤害,如此时,老师再去关心高三学生语文作文是怎样写的,审题对不对,那就是帮倒忙。
【点评人】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俞超:
用自我需要打造“被需要”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新鲜出炉了。不出所料,一如往年那样的风格:一般化的生活现象;贴近大众的生活话题;两方面的对立关系。这样的考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本身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每个考生都感觉自己能够写出些东西,有的甚至感觉颇能驾驭,同时可以拉开不同思维素养考生间的差距。能否处理好核心关键词以及具有对立关系的概念间的逻辑联系,是这类作文题致胜关键一招。
这个作文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是“人的需要”。这个话题看上去简单,人人都可能曾经思考过,但是要想清楚,乃至说清楚是绝不容易的,它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准和思维素养。这个话题不仅仅涉及日常经验,同时牵涉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关涉文化思想哲学等领域。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这个题目,我们必须从核心关键词“需要”出发,关注本材料的其他“辅助性”关键词:“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任何撇开这些辅助性关键词,对“需要”进行的解读,都会显得空疏。这个材料要求考生深入研究:自身需要、他人需求、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这四个错综复杂的概念要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晰,其实是不太容易的。考生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入手写作,都可以找到依据,自圆其说。
我认为在诸多立意之间进行筛选择取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立基于这个有关“需要”的话题,思考你自己的生活以及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究竟当代人们是为了自我需要要往往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呢?针对生活中、时代中的问题进行立论和分析,这样的文章,因其具备“问题意识”,而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有重心地立意与理性/辩证的论辩并不冲突。最终总是要思考,甚至解决上述四个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我个人愿意从如下的角度进行思考:
1、当下时代的观念问题: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进发的转型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有别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两种观念确实会产生冲突,但它们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需的正当价值观,所以厘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2、个人需要与“被他人需要”:因此,基于上述的认知,首先可以逻辑地得出,从价值排序而言,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以并不是具体一些需要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所以“被需要”,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然后人会在社会生存中努力满足在“被需要”的存在感的引领下的个人需求,去实现个体的价值,进而更加具体了创作出了社会或者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实现了“被需要”。而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具体对我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个具有充分思考含量的“含金量”颇高的朴素题目。我们可以期待今年的考生写出上佳好文。我想考生在创作这一篇大作时,就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但是同时也是在创造“被他人需要”的有益结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2018上海高考作文被需要讲解
你怎么去认识当下普遍存在的心态——“关注自身需求的人们时常渴望‘被需要’来体现个人价值”?
可能角度一:承认这种心态的合理性。接下来的文章自然是从“被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去讨论。能言者从哲学层面去谈,摆在社会大坐标中去证。于他人而言,“被需要”或许能给他人带来现实中的改变,或者说进步;于“我”而言,“被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于“我们”或许是人生价值的“共赢”,于社会或许是向着更好处迈去,正所谓小价值与大价值的融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可能角度二:承认这种心态的合理性,但是提出质疑,分析推理后,可以不接受“被需要”的心态。当“被需要”成为体现自我价值极重要途径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自我价值”的缺失。在人们不能确定内心真正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外界来获得自我价值认同及实现,通过被满足来寻找自我价值。而这样的“人”的价值往往对外界的依赖很大,慢慢的变成“单向度的人”,丧失独立思考。
可能角度三:承认这种心态的合理性,但是析其成因,究其危害,重新审视“自我价值”。普遍存在的“渴望被需要”是否会在无意之间成为造就社会“巨婴”的推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不是件好事。普遍存在的“渴望被需要”是否会产生肆意对他人的烦扰,“被需要”的另一方真得需要吗?很多人都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很少有人想“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
可能角度四:承认这种心态的合理性,但辨析什么是真正的“被需要”,分析其建立的前提,思考怎样的“被需要”能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发挥正向作用,而不至于在过度的“被需要”中迷失了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就足以说明被需要建立的前提,这个顺序中,人正完成着从不需要到被需要到不得不需要。
还有无数种可能,因为彼时彼刻,几万名考生完成这属于自己的思考。考题也最终为我们呈现了高三毕业学生从“我”出发,如何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陈述自己的价值观。
文章越是开放自由,越容易下笔,但是,越不容易写出好文章。要写出好文章,需要宽阔的视野,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真正的思辨能力,即经过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自我修正等环节建构自己的观点,不少命题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动辄就是“一分为二”,动辄就是“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