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名言材料作文范文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2-12-29 21:54作者: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汜论训》)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③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论语解·序》)

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⑥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于人们的思想中,也体现在祖国的建设中。

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你从这些寓意深邃的名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作文800字

发展创新,别有天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发展是确保事物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社会国家想富强,必须有敢于创新的决心和信心。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更要有发展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才能创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天地。

发展创新,建设新时代,不必法古,不必循旧,要敢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望远,将别人的优秀经验提炼发展,化为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学习苏联模式,同时能够破除旧思维,立足本国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突破藩篱,迎来改革开放,迎来中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四十年改革创新,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开放的大门永不关闭,发展的脚步才会永不停歇。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结果遭遇国家巨变。苏联沉溺于旧有经验,不能有效实行改革创新,止步不前,最终土崩瓦解。学古不法古,敢突破才会有出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证明了一切!敢于打破旧藩篱,才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能别有天地。

发展创新,建设富国强国,并非一蹴而就,必须从小做起,从简单做起,积少成多,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从辉煌走向辉煌!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大飞机,中国量子通信等国有品牌,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靠的就是从小、从细做起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靠的正是这细致的大国工匠精神。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更是让几千万人受益,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政策落实到位,靠的正是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细致入微地坚持工作。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中国的建设者们,从易做起,从细做起,撑起新时代的辉煌。

发展创新,建设新时代,必须有大格局、大胸怀。国家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变革军队,军区变战区,适应了新时期全球防御作战的需求。新时代领路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以一时之利,阻碍长远发展,新时代的生态发展观,必定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用大格局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定能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开拓创新,大胆变革,胸怀天下,从小处做起,从细处做起,中国必将迎来几千年未遇的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

此文契合题意,紧紧围绕祖国建设展开,能以未来建设者的身份写出自己对所给名言的思考和所受到的启迪,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建议给54分。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作文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的限制性。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注意题目的立意限制:一是题目所给的几则(传统文化)名言在“人们的思想”和“祖国建设”中该如何体现;二是考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从这些寓意深邃的名言中”获得的启迪。抛开所给材料空谈“祖国建设”或“传统文化”,均视为跑题。

2.内容限制。这是观点组合式的作文题,考生只有读懂材料,才能正确审题立意,行文时才能体现材料内涵。

材料①强调只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成事,不必遵循旧规。

材料②强调历史发展总是向前的,新时期领导人引用这一名句,寓意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新叶”“后波”一样,冲破一切阻力,以锐不可当的气势不断向前推进。

材料③强调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结合当下就是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

材料④强调做事必须从小事、从细节做起。

材料⑤强调必须有宏大的格局、宽广的胸怀才能把准确握世界发展趋势。“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创新理论、言论就是大格局的体现。

材料⑥强调要从全局考虑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管中窥豹,必须有全局观。

3.材料组合的限制性。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即考生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问题泛泛而谈,而必须综合两个或三个句子,提炼观点,确定立意。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否则会导致文章内容散乱、中心不一。所谓合理引用,就是除可选用的两三则名言外,考生可以援引其他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开放性

1.材料组合的开放性。六则材料,六个侧面,每一个侧面考生都有话可说,不至于使作文空洞。审题时,应注意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根据自身知识储备选择并组合。

2.主旨表达的开放性。题目中有任务指向:“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你从这些寓意深邃的名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在基于材料六句话的前提下,古典名言警句“在人们的思想中”“在祖国的建设中”的体现,以及考生受到的“启迪”,均是有自由表达的空间的。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根据知识储备,既可感性诉说,又可理性思辨。考生可根据组合所产生的立意,思考以何种文体呈现,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但观点必须鲜明,文体特征要明确。

解题

本题为观点组合式的作文题,直接关注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六则材料的观点,都需要考生仔细思考,然后进行合理组合,从而确定中心论点。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能只注意两三则材料组合的要求,而忽略了题目所给的立意限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于人们的思想中,也体现在祖国的建设中。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你从这些寓意深邃的名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这是考生在行文中容易忽略的限制性因素。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①②③组合:开拓创新,共建强国。

2.⑤⑥组合:治国需要大格局。

3.③④组合:知行合一,推动建设。

4.①⑤⑥:高瞻远瞩,开拓创新。

……

偏题立意:

1.部分学生审题不全面,不能综合立意,比如将文章立意为“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等,且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述也是泛泛而谈,未结合材料行文。

2.理解偏差导致跑题,如“人生需要有目标”“细心决定成败”。

3.抛开材料确定立意,如“人生何以成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