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无论你选择何种文体,使用什么材料都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如果说高考作文是一道大菜,那么能否获得食客(阅卷老师)的好评除了跟厨师(考生)烹饪技艺有关之外,选用什么样的食材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打个比方说,你会不会吃过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炒土豆丝后见人就夸赞?如果你吃了一次味道很一般的鱼翅之后是不是见到人就想装作很随意地不断提起呢?所以,务必要有“食客意识”(读者意识)。考试作文不是日记,写给自己看的;也不是文学创作,写给编辑和读者看的;考试作文的本质它就是个应用文,它有特定的阅读对象,那就是阅卷老师。
由于受生活阅历和阅读范围的局限,考生在处理高考作文的材料时往往感到捉襟见肘,写出来的文章让阅卷老师一看就是千篇一律,很多材料被反复使用,毫无新意。高考作文新颖的立意、优美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好材料的支撑,不免让人觉得干言之无物。什么是材料中的“鱼翅”“燕窝”,这里先不做探讨,但根据自己多年高三教学和高考阅卷的积累,倒是很想先谈一谈哪些材料在高考中最好不要用的问题。
一是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在话题作文风靡将近十年之后,近几年材料作文开始大行其道。一般的出题模式是先给一段二百多字的材料,然后提出具体写作要求。在阅卷中偶尔会看到一些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要么全文拷贝题目所给的材料凑字数,要么扩写材料在最后再加上几句点评,弄个四不像,文体杂糅。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述而不作,内容表面庞杂丰满实则干瘪无味,属于自己的东西寥寥无几;其次是让阅卷者对你的写作水平不敢恭维。所以,得低分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那有人问,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到底用还是不用呢?当然可以用,只不过用的时候要尽量注意言简意赅,没有必要再详细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直接拿来议论即可,因为读者(阅卷者)对这个材料很清楚。
二是试卷中阅读题部分的材料。每次高考阅卷都会发现有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自以为很聪明地把阅读题目中的材料改头换面后移花接木。尤其是这几年阅读开始考人物传记,此种做法有大上升趋势。其实这样会让阅卷老师很反感,尤其是对考生的人品和写作水平都产生怀疑,总觉得有局部抄袭或者套作的嫌疑,这样的作文怎么能得高分?
三是自己及周围人的琐事。一举例就是“我曾经有个小学同学……”或者“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些例子也许在考生自己看来的确很真实,很有生活气息,很有亲和力,但问题是在阅卷者那里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具普遍性,没有典型性;有杜撰嫌疑,没有说服力;难以打动阅卷者,难以说服人。所以,举了例子的效果和没举几乎没啥区别,只能让人感到你的头脑简单、阅读面狭窄。
四是应试作文中的经典素材。以前是牛顿、爱因斯坦、海伦大行其道,现在是司马迁、苏轼、杜甫风靡一时。无论什么作文题,无论什么观点,反正想方设法都往上贴,往上扯,把这些材料当作万金油使,牵强附会还以为自己巧妙熨帖。其实,再好的东西让你天天吃也会腻歪的。何况高考阅卷一天短时间内要阅好多份试卷,这些材料反复在人眼前晃动,怎么可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五是太过专业、太过小我的素材。有的同学对武器颇有研究,就在作文里大肆罗列各种枪械名称、数据来吓人;有的同学酷爱足球,就详细介绍各个球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等,如数家珍;还有的同学对动漫情有独钟,所以满篇里除了各种动漫的人物你找不到现实生活的一点影子。——可是,作为考生,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特长未必是阅卷者的爱好,你的爱好未必是阅卷者的兴趣,你的兴趣更不一定会引起阅卷者的关注。既然彼此之间难有交集,怎可能引起共鸣?既然缺少共鸣,阅卷者如何认可你的观点,又怎么可能给你打出你所期望的高分?
说了上面这么多,肯定有人会问了,那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应试作文的好材料?具体我不好说。但是有一个判断标准: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地球人都不用。具体来说就是,该材料的认知度比较高,无论是谁都知道,尤其是要保证所有的阅卷者都知道,无论他是知识渊博还是孤陋寡闻,这样的材料说起理来更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认同感。地球人都不用,保证其新颖性,独出机杼才能高人一招,才能让阅卷老师暗暗称奇,佩服你的聪明才智。就比如土豆,很普通的一种食材,大家一般都用土豆做炒土豆丝、烧牛肉等等。而有一次班里搞联欢包饺子,一位同学用土豆做陷,味道非常独特,每一个吃过的老师同学都啧啧称赞,直到现在一提起来很多人还念念不忘。这是土豆的功劳吗?不,土豆还是那个土豆,精彩在于没有人想到用它可以做饺子馅,成功在于做陷的人拌入了独特的作料。所以,对于写作材料的选择,套用一句话,这世界上不是缺少好材料,而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和加工的匠心。
好好琢磨,学以致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