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2020年高考语文状元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和运用

发布时间:2021-4-14 19:11  543次浏览  作者:廖瑞钦等

高考语文,作文向来是夺分利器。和应届高三备考考生的备考经验分享,均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可见,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和在考场上如何做到应对自如,是大多数同学们急切关注的话题和一直在纠结和苦恼的问题。

由此,2020年高考过后,我们再次邀请了部分高考考生,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国II卷及江苏卷为例,在分享他们如何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素材的同时,着重讲述他们在今年高考时,面对文题时的应战技巧,如何确定主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素材……相信对广大准高三的学弟学妹们而言,这一经验分享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操性。

高考实战·积累千日,只为一时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郑浩哲(2020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131分)

作文首先靠思想、立意,再次看素材,而我认为积累有两种。

其一,是素材本身的积累。寻找一些较为新颖的素材,但不要太冷门。寻找素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找——这样会增强对素材的记忆效果。记忆时采用记关键词的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但在找到自己心仪的素材之后,并不是抄一抄背一背就可以了事,思考这则素材的核心才是重中之重。在每次考试后,寻找自己素材的空缺处并及时补充。

其二,是素材运用经验的积累。要知道,素材只是锦上添花,增强文章说服力、可读性等,不能代替论证。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全是例子,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万万不可。而素材这种东西,或多或少会积累到和别人一样的,想得到高分,怎么用是个要紧事。在平时,找个作文题或直接对某个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近几天积累的素材用上去,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调动所有脑细胞,找到素材与这个论题的内在联系,或许最后你自己都会惊讶:原来这个素材还可以用在这里(但切记不要用得太牵强,仅仅为了用素材而用素材是有风险的)。同时,在考场中判断出主题之后,或许就能瞬间想出别人不知道、想不到、用不到的素材,甚至让改卷老师都惊叹:原来这个素材还可以用在这里!此外,各个素材是详是略,用或不用,都可以借此锻炼一番。

积累写作经验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素材的使用上,甚至能影响到立意。當然立意首先要正确,太独树一帜可能离题。比如,今年的作文反押题操作让大多考生直接懵了。对这种材料,最好想得比别人深一些,与现实相结合。从网上看,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这点:思考今日中国战疫、脱贫(回归时代热点),最需要的是他们中的哪一类人。此外是对人物的取舍。齐桓公不计前嫌,鲍叔有伯乐精神,那管仲好像没有太“高大上”的品质,似乎比较不好写。其实除了写品德修养外,还可以思考管仲的成“才”之路,管仲这个千里马本就有才能,还有鲍叔这个伯乐识以慧眼,更有齐桓公这个骑马者策以其道,这才共同成就了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除了思考贤才与伯乐的关系,还可将管仲作为中心讨论人才在社会的发展问题……对于较新的立意,以及该立意对应的素材,在考场不容易想到,但平时有意识地练,也未必就做不到。

诚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刍荛之见,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高考实战·厚积薄发,素材意识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曾鹏凯(2020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134分)

一拿到试卷,看到高考作文试题后我不免会心一笑:小学时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就已熟知管鲍二人的事迹,在平时作文中也曾将其作为论据使用过多次,考场上再见,真是有一种如“他乡遇故知”的安心。其他可用以佐证“识人之明”的论据顺着思路冒了出来,我也不免庆幸多年的阅读给了我可以“厚积薄发”的机会。

我想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语文最大的活水。在高三之前,我们的阅读不应全以“积累素材”为目的,博学而明辨是第一要务,即广泛了解、辩证思考。要养成的是对原材料的感觉,而不是咀嚼制成品,从而培养自己的素材意识。高三时期学习任务重,没有足够时间留给阅读也是常态。《作文与考试》这本杂志高度浓缩的材料,对于短时间内积累新素材,避免使用经典素材导致“撞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要警惕过度地依赖现成素材,未经自己的理解消化,难免有误解误用的情况。

若要实现对素材的内化,平时就应当注意相关的训练。素材积累绝不应当只罗列事件、名言,还应当标记出素材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根据作文的常见主题,将素材内容转化成论证性的句子;或者将素材与审题立意练习相结合,试着按专题画出思维导图。这样的训练做多了,考场上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了。

当然,应当谨记的是:素材是为了佐证和丰富你的文章,切不可喧宾夺主,占据了有限的论证主体,这就过犹不及了。

高考实战·素材发散,创新“定制”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张子欣(2020年高考语文129分)

考场作文,更多的是方法技巧的训练与素材的厚积薄发。例如我们平时看到排比句式的电视节目词:中国速度,是天生不向灾难低头的倔强;中国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仰;中国力量,源于每一个为挽救生命拼搏的人。例如我们发现纪录片里的序言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还有,你关注过建国七十周年大阅兵康辉和海霞两位主持人激情澎湃的解说词吗?在你平时刷抖音看微博时,关注过那些教育学者整理的好词好句吗?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所记录,成为考场上为我们提供造句子的思路。

在此之上,学姐认为,学会吸取其中构词造句的方式与技巧,结合作文题目自己创新“定制”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才是最重要的。

一定会有很多学子悉心研究全国卷多道作文题,会发现“爱国”是大主题,无论是“中国关键词”“劳动最光荣”,还是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爱恨情仇”……只要不偏离大方向,所有准备的素材都可以调动起来,你说热爱创新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你说爱岗敬业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你说严于律己的中国人民不爱国吗?从一个素材,发散为多种主题的作文都可适用,需要找到这些主题中息息相关的部分,大部分的作文考题立意点都不止一处,因此我们作文时也多了不少思考方向。

回到文题本身,揪着一个千年前的事件不放来写这篇作文吗?非也,读完材料,这三个人反映出来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和现今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有何相符之处?学姐认为,这才是这篇作文的“高光”立意点。

高考实战·加入理解,活用素材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鲜宁钰(2020年高考全国II卷语文126分)

许多同学在考场上看到作文主题时会一时大脑短路,无法将应考素材与作文要求结合运用。而就我来说,当我一次次面对不同主题的考场作文时,我更多地会选用自己熟悉的素材,然后剖析出与作文主题契合的层面。以袁隆平研发海水稻这个素材为例,在考场上,当作文题目是奋斗一类时,我会选择性突出他研发海水稻的奋斗过程;当作文主题是家国情怀一类时,我又会详细地去表现袁隆平一心为民、研发海水稻、帮助贫困人民吃上饭的品质特点……这样,你所熟悉的素材,就可以像一块橡皮泥一样,随你捏弄,塑造出与作文主题贴切的内容。

另外,题目中的素材,也是可以运用于考场作文中的。以今年全国II卷为例,其所给材料就是可用的素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我看到这句材料时,便将它用进了我的作文中,用以阐述文章观点。一句名言,可以用为开头引出下文,勾连观点;或总结全文,阐明文章主旨,做点睛之笔。一段美丽的话,我们可以将其压缩,提取出核心词句,用在文中表明文章主题。一个小故事,凝练成几句话,用在作文中以阐述观点理解。把材料作为应考素材,既可以使文章主题鲜明,又能节省掉思考选择合适素材的时间。

应考素材的运用也离不开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对于一个敲定用在作文中的应考素材,不应该只将它光秃秃地晾在文中不加修饰,我会选择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看法,这样能够为素材增添色彩。而对于素材的理解看法,就像这华美的服饰,能够将素材拉向贴合作文主题的方向,能够更加突显出主题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加入自己对素材的見解看法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会是我们活用应考素材的一大方法。

高考实战·依题搜索,恰当运用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孙依楠(2020年高考全国II卷语文124分)

高考高分作文大都有较为明显的框架,而如果想要素材在提升自己作文的分数中起到较大的作用,则把素材放到每一自然段的段首为最佳。若素材为名人名言,则可以将这类素材作为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这样既可以显得自己的作文层次鲜明,也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加吸人眼球。在运用新颖素材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语言,贴合文章的主题,再结合自己的素材对观点加以详细的说明,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真实。

例如,今年全国II卷的作文要求我们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所给材料中提到了今年的新冠疫情,还引用了墨子的名言,体现了各国之间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等观点,我们可以由此确定作文的立意,同时我们在考前准备的关于“新冠疫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素材也恰好派上了用场。例如我用了《中庸》中的一句名言:“和者,天下之大本也。”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和”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重要性,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除了引用名人名言,我们还可以引用名人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论证国与国之间交流合作的重大意义。

既然写到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那么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这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最现实的例子,疫情期间外国对中国的物资援助,以及中国在疫情好转后对外国的医疗援助,无一不体现着“合作共赢”的主题。这方面可选用的人物素材也有许多,例如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终南山院士,以及李兰娟、张文宏等,还有无数的最美逆行者。

在作文的结尾,我们可以再次引用一些古语,例如《三国志》中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与作文开头互相照应,并再次点明了作文的主题。

高考实战·善假于物,借鉴转化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景晨(2020年江苏卷高考语文129分)

有道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其中“好风”是腾飞的凭借,“青云”是腾飞的境界。这个道理对于我们高三考生的启发是,考场作文也需要“善假于物”“巧借东风”的智慧,可以凭借自己的“好风”——平时佳作,来为高考作文的腾飞助一臂之力。

不少考生平时写作水平高,积累了很多优秀习作,但一到考试却不能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同学平时训练上有漏洞,没有注重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不能做到从平时的优秀习作到考场佳作的“华丽转身”。考场作文反对抄袭和套作,但不反对对自己已有的作文的借鉴与转化。平时作文是为考试作文积累素材、培养能力、准备半成品的。考场上,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适当转化,便能成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应试作文。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对两者之间的转化对接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尤其是对从考场中总结归纳出的对接契合、搭建勾连、整合归纳、移花接木、抽象概括、增添要素、拓展创新、剪辑组合等切实有行步骤和方法了然于心,为“无缝对接”卯足了底劲。

在紧张的考场上,我把一篇反复打磨的升格作文,进行了些许变动后,就转换成了一篇考场高分作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