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高考议论文如何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发布时间:2022-3-24 20:21  447次浏览  作者:高考作文专家

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的“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两条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重要标准,考生应善于观察思考,从生活和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作文,斑斓多彩、引人入胜、令人信服。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时重视积累

高考作文命题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东西可写。备考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素材,比如从“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8个方面精心构筑自己的素材仓库。

二、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典型、充分。具体应做到:

1.力求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往往采用铺排的方式摆出大量事实,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很有气势。如:

修其身,正其思,成为一粒好种子!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我们要让自己因着理想的伟大而成长为一粒好种子,成长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修其身,我们要像袁隆平一样,一心为热爱的人民、热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其思,我们要像吴孟超一样,肩上有责,眼里有光,勇攀学术的高峰。我们要努力成为一粒好种子,这是擘画理想蓝图的出发点。

明其义,定其的,树立人生的标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云际会,更见勇毅担当。人生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哪个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同时,人生的方向是要符合道义的,要有“留名青史”的抱负,万不可选择“遗臭万年”的堕落。要有善的芳香,恰如张桂梅校长将失学女童拉出困境的爱;要有勇气的芳香,亦如快递小哥汪勇以平凡之躯护一方百姓的勇敢;要有爱国的芳香,就像隐姓埋名的黄旭华、勇斗敌机的王海、不惧洪水的陈陆。树立好人生的标杆,这是擘画理想蓝图的方向。

见其行,笃其行,绘就人生理想蓝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唯有行动。图景再美好,也需要亲手绘就;理想再伟大,也要付诸行动,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用行动,让时间更有长度,就像叶嘉莹和樊锦诗那样活在毕生热爱的事业里,看淡世俗的得失;用行动,让时间更有深度,就像黄文秀、黄大年那样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最有意义的人生。见其行,要踏实走好人生之路;笃其行,坚定信仰,不惧困难与挫折,努力绘就人生的理想蓝图。(选自考场佳作《擘画理想蓝图,照亮逐梦前程》)

全文选取了丰富的典型素材,贯穿古今,并横跨政治、历史、文学、教育、影视等多个方面,形成纵横捭阖的多维度论述气势。同时在剪材方面,详略得当,言简意赅,善用排比铺陈串联素材,一气呵成,文脉与主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力求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观点更令人信服。如: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这是每一个你我发于内心的豪言壮语;“愿你有好运,愿你万事顺心”,这是家庭给予我们最真挚的愿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的,他只有自己去构建生命的意义。”在個人生命构建过程中,家庭与社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个人抉择为“见自己”的一部分,且大多出于个人喜好或追求。登山家马洛里将生命献给珠峰,因“山就在那里,而我在这里”;梭罗将岁月镌刻进瓦尔登湖,因其追求平和宁静的处世态度;陶潜将愁苦寄于醇酒,却仍高歌“托体同山阿”……诸多个人的不同选择,看似荒唐与自私,却活出了最本真的自我。它们看似与家庭预期不符,与社会角色有异,然而究其根本,不同的人生轨迹亦增添了社会之多彩丰腴,又何来落差与错位之说呢?

真正的落差与错位,产生于个人无价值的选择与庸碌无为,产生于自我意识的欠缺与信仰的丧失。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个人于家庭、社会而言,均有不可磨灭之作用。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之人,平凡或不平凡,无名或伟大,均以满腔热血投身抗疫之中。正如余华所说:“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应该在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落差与错位间畏缩不前,而应化之为力量,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进而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崇尚实用性,而我们也常将“有用无用”作为评判事物好坏的标准,而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与错位,实为在其中催生出的一种精神向度。追求缩小落差的过程,就如同西西弗斯滚石般,在虚无中超越虚无,在绝望中扼杀绝望。

之所以存在落差与错位,是因为人有醒悟和思考的能力,是因为我们懂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便尽自己最大可能去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障壁与隔阂。人首先应求无愧于己,纵使刀剑相向、舆论四起,也不应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与信仰追求。然后心系社会,将小我汇于大我之中,纵使只能激起细浪,亦有震耳之声、滔天之势。

化落差为前进之动力,视错位为勇往之鞭策,方可不愧于心,无止于行;方可见天地万物,见众生,见自己。(选自考场佳作《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本文引证出彩,具体表现为:以习总书记的诗词为文眼,引用恰切;行文中,鲁迅、海德格尔、余华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此外,马洛里、梭罗、陶渊明等事例挖掘深入,整篇文章旁征博引,有条不紊,彰显了论据之丰富。

3.力求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透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试看下面文字:

每个人受教育程度和人生阅历不同,对精神底色的理解和定位也就不同。有人非经典不读,有人只满足于“职场攻略”“入行指南”。短时间内还看不出多大差别,甚至那些看了“攻略”的人,可能还会显出几分乖巧和机灵。日子久了,就难免显出底色的单薄和苍白。所以一般说来,人们无不向往和选择厚重的精神底色。不同的选择,会驱动不同的精神状态,焕发不同的精神力量。其结果,当然是人生境界和气象的天壤之别。

什么是厚重的精神底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发展证明了的经典作品,是曾经实实在在推动思想文化前进的作品,是为各门类学科奠基的作品。古往今来,思想文化光辉灿烂,各类著述汗牛充栋。以有涯之人生,怎能穷尽浩如烟海之无穷知识?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更使读书学习变得无所适从。然则在无穷著述和海量信息面前能够保持一份冷静,作出理性选择,本身就体现为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像希腊哲学中那头愚蠢的驴子,徘徊在两堆草料之间,最后为无法选择而饿死。知识的海洋虽然浩瀚无边,但并非无迹可寻。一般说来,决定一门学科成其为学科的知识,往往集中在少量经典著作中。以西方哲学为例,无论秉持怎样的学术观点,站在哪个流派的角度,都绕不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不能不提洛克、笛卡尔、狄德罗、霍尔巴赫,都必须阅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必须对尼采、叔本华有所了解和把握。没有这些知识打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有深沉厚重的理解,对后来的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解读就缺乏适当的根基。我们天天喊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指导思想,但对马克思本身是什么不甚了了,对马克思的原著涉猎很少,对马克思主义赖以生长的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缺乏起码的把握,那种所谓“坚持”不是很值得怀疑吗?

当然,底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聪明人应该懂得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生长、更新、发展的道理。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取得共识的东西需要下死功夫反复研习。有些人曾经是苦读的学生,但进入职场之后,特别是有了一官半职以后,就不再读书,把“敲门砖”扔得远远的,精神生活永远定格在大学毕业的水平上。他们总能为自己的不长进找到“工作太忙”之类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真有那么忙吗?在他的时间表上,有读书学习的安排吗?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有本领恐慌的焦虑吗?他愿意为读书学习推掉无聊的饭局应酬、少说几句官话套话、少搞一点形式主义的表演作秀吗?

(选自时评《打好你的精神底色》)

此文强调“后天的道路可以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事,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打上怎样的底色,完全可以选择”,不仅观点明确、文脉清晰,而且对论据的分析更是足资借鉴。像“有人非经典不读……日子久了,就难免显出底色的单薄和苍白”的影响分析,“聪明人应该懂得活到老、学到老……有些人曾经是苦读的学生,但进入职场之后,特别是有了一官半职以后,就不再读书,把‘敲门砖扔得远远的,精神生活永远定格在大学毕业的水平上”的对比分析等,均运用娴熟、理据充分。整篇文章既举例又分析,完全摆脱了浮泛与肤浅,也就具備了很强的说服力。

三、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缺少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堆砌材料,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为避免“堆砌材料”这个毛病,需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领袖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不是就非常丰富了吗?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一一展开,那怎么办?“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如:

一直很喜欢茨威格的一本书,叫《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大家辈出,恰似群星闪耀,照亮历史的天空。此去经年,回想着大师们的崇高品行,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环绕在我所喜欢的人的周围,与他们一起闪耀。

俗话说“所爱塑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总会主动地去接近、了解喜欢的人。这种主动的接近和无意识的模仿,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希望更加拉近与所爱之人的距离。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之下,某些东西就不再是外在的精神客体,而是内化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

出于对齐白石的仰慕,李可染拜入齐白石门下,终日与灵动水墨相伴,终成以画牛著称的大家;梅尚程荀四大家同处一门,在他们所敬爱的老师门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刻下“青藤门下走狗”印章的郑板桥,对于徐渭的喜爱之痴狂也是可以想见了,正是因为对偶像的模仿和超越,才成就了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

毫无疑问,追随庸俗者,将在日复一日的同类信息中变得单一、粗粝、偏执;而志存高远的人,终将在所爱之人影响下逐渐被擦亮,成为明星。

创作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追溯完大家风流之后,不也青史留名,自成一派吗?所以叶芝说得好:“愿我们相遇,在我青春如火时!”

目前,在我奋笔疾书、思绪万千的此刻,北京的陶勇医生已在接待患者;云南的朱有勇院士正在田间地头书写“论文”;深圳的何涛正用他的智慧点亮零售业的新变局……他们教会我宽容、勤奋与创新。

惠特曼说:“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漫长的黄土道路可引我到想去的地方。”是的,我独自走在人生之路上,抬头仰望星空,只见群星闪烁,正指引着我前行;而我,也终将闪耀于天际!

(选自考场佳作《仰望群星烁,闪耀终有我》)

这是一篇观点独到、思想深刻的佳作。作者以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为“点”上的论据,“出于对齐白石的仰慕”与“目前,在我奋笔疾书、思绪万千的此刻”这两段又配上一系列“面”上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环绕在我所喜欢的人的周围,与他们一起闪耀。”在这里,做“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范可感性;做“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有效浓缩了文章篇幅。

3.采用假设法补充所需材料。考场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借助假设论证,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推知未来可能存在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限制,如此补充所需材料,也是很好的途径。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