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中带有主题限制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一般要求“理性思辨”,考生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结合主题要求,将材料中涉及的几类人、事,进行归类分析;其次紧扣“主题”辩证分析;最后指出应该怎么办。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主题”,限制写作指向
明确提出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升级版模式,虽然表现形式变化很大,但考生只要抓住其主题的限制性要求,审题立意就能做到精准。
主题作文限制了作文立意的侧重点。作文首先要结合材料的不同说法理性思考,要说明选择的理由,或不选择的理由,如果拓展的话,要和材料涉及的人或事进行类比、回扣(分析问题);最后还要在写作中去提出自己解决、处理这个任务、问题的想法或方案。(解决问题)
明确提出“主题”的选择权衡类文题命题模式为:创设情景(事实材料——不同人物对该事有不同看法)——先提出“以×××××为主题”,再提出写作任务:“对此你有何思考”“对于某某、某某或某某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请从某某、某某或某某中选取一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对写作任务作出具体限制)。
这些“主题”的限制性要求对作文审题做出了明确的限制,考生必须紧扣材料内容去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去突出“主题”,如果脱离了材料内容审题,就偏离题旨了。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后的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
通过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的非限制性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是在“选择权衡”的基础上偏重于一种理性思辨的文题。其命题模式一般是:情景材料——议论性的关键语句——写作任务。其命题材料多为社会热点新闻、古今人物、名人名言等,适合写议论文,一事一议。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暗示主题
通过命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暗示写作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见题型,即在命题材料中反复出现关键词暗示本次作文的写作主题。命题模式一般是:情景材料——关键词——写作任务。这类命题材料非常广泛,考生一定要紧扣关键词的内涵来立意。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限制性比较”提出主题
通过比较来突出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是在“限制性选择权衡”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比较。
1.对于命题材料的“限制性比较”,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围绕“主题”肯定甲,并简要阐述肯定的理由(比较的基础点),再肯定乙,并重点阐述肯定乙的理由,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思考、选择权衡的理由。
2.对命题材料围绕一个“主题”,设置若干个条件或现象或若干件事,或在主干内容设置若干理性比较的情景,考生要抓住以下几点:创设情景(事实材料包含多人或多事)以及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对写作任务提出限制性的要求)。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应该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美好的人生。文题的“主题”是如何对待“得与失”;重点是如何对待的三种态度:一是终点,一是起点,一是过程。这里讲的其实是三种人生态度,写作内容的关键就是对这三种态度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