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哲思题为主流体式。总体来看,哲思题的特点为:立人为本,注重德、学、识素养,旨在培育思想者、立言者。不同类型的命题,其对策也不同:关系型哲思题,重在分析矛盾;问题型哲思题,重在寻求原因;观点型哲思题,重在阐发概念。
去年高考作文题形成哲思、史论、时评鼎足而立的体式新格局,笔者曾撰文预测哲思、史论题将成主流体式,尤其看好哲思题,因其可涵盖时评、史论,且最能考查学识水平。实践证明,今年高考全部九道作文题形式各異,但均含哲思意味,哲思题已成主流体式。
哲思,指对事物本体的存在性思考,以哲理认知为目的。所谓哲理,指含高深智慧的道理,如探讨人生目的、价值、意义、方法、状态等。哲思题是考“识”(见识、思想),是见识、思想的角力。“识”以“德”“学”“思”为本,意在倡导修身、为学、精思。
哲思题的宗旨是:立人为本,为培育思想者、立言者奠基。写作对策为:修身心、读经典、做学问、善思考,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将哲思题分为关系型、问题型、观点型三类,并分别阐述其命题特点和写作对策。
一、关系型哲思题:重在分析矛盾
关系型哲思题多含矛盾性。一般由两个对立或相关概念构成论题,或直接呈现一对概念,或材料隐含一对概念。目的是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写作的常规方法是揭示、寻找对立面,确定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与矛盾转化的条件及其主、次等。
全国甲卷是今年作文题一大看点,可作辩证分析矛盾的样本。
该题为时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史论(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哲思(“可为与有为”)三合一,属体式创新。在实例材料后加上“可为与有为”论题,改变了作文题属性:以哲思为体,时评、史论为用。要围绕论题,阐明其内涵与相互关系,这就超脱感性材料,导向辩证分析矛盾,使认知哲思化。
如果只提供感性材料(相关的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的榜样等,给予我们以精神滋养和激励……),让考生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势必会产生不少套路、套话作文,“我的理想”“振兴中华”“我爱祖国”……可驾轻就熟地复制。以“可为与有为”为论题,就难以胡编滥造,不能不阐释概念,揭示矛盾,分析其条件、原因等。
因考生德、学、识水平差异,探讨“可为与有为”,有较大区分度。如,浅说:就事论事,为复兴中华(可为)而建功立业(有为);深说:追根溯源,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三不朽”(可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为)……
从“可为”可还原出“可为(当为)与不可为(不当为)”,从“有为”可还原出“有为(大有作为)与无为(无所作为)”。作矛盾分析,认知就具体了。
还可从儒家、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深化概念内涵。如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为之事,做不到也要做):“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可为而为”,体现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无为,是顺应自然,本真的有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用无为的法则看待世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无为而有为”的辩证法。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复兴的智慧源头。在倡导拼搏、奉献、环保理念、绿色经济的时代,依然有其生命力。作认知辩证,内涵就具体、丰富了。
在诸多矛盾中,尚须辨析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需原因、条件分析加持。
浙江卷“得与失”“终点与起点”“过程与结果”,既高深,又通俗,属于人类永恒话题、永恒困惑。人生总在这些矛盾中纠结,难以释然。这三对矛盾相互连通、制约,其主要矛盾是“得与失”。辩证地看,得必有失,失亦有得。直截了当地说,得便是失,失便是得。
原因在于:天下没有只得不失的好事,一切“得”都要付出代价(失),关键是“你想要什么”。如果是真正有价值的,不论付出多少,哪怕名利、富贵尽失,甚至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可见,价值判断是最重要的条件。
当然,天下也没有失而不得的坏事,关键是怎么看。换个角度认知就不一样。如不计功利,吃亏是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求仁得仁,虽败犹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是成功之母……失亦有得,这也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可见,名利得失不必太计较,得还是失,得多还是失多,离开价值判断,实在无法说清。在得与失的矛盾中,价值观是最重要的评判条件。
“终点与起点”,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而家喻户晓。其实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这已然不是问题。然而,人们偏要争起点的输赢,而忽视终点——输赢在终点,也不在终点。因为终点也难定输赢,人生价值须由后人评说。即所谓盖棺论定,功过是非,往往在后世裁决。
同样,“过程与结果”的争论也没多大意义。有人在乎过程,以为“经历过”就是“得”,不必在乎结果。其实过程重要,结果也重要。只看过程与只看结果都不妥。没结果的过程是短视,只重结果,轻忽过程,难有善果。一般认为,有好结果(目标)人生才有意义,才值得经历。前提仍是价值观要正确。即便如此,要想达到目标,靠个人努力未必奏效,实现过程有许多不确定性,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价值观决定一切。在诸多条件中价值观最重要。符合“道义”的便是得,“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追求、捍卫道义而牺牲生命,“失”也是“得”,且是最大的“得”,如此,还有什么放不下?以此为信念,便能不计名利,宠辱不惊,高瞻远瞩,是为人生大境界、大格局、大气度。明白此理,“终点与起点”“过程与结果”的矛盾便迎刃而解。
分析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点。而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条件往往复杂多维,也须从纷繁芜杂中把握主要条件。
全国新高考卷作文,材料选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首句“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点题,核心概念是“变”字,可析出“变与不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矛盾:“强与弱”“生而强与生而弱”“自喜与自卑”“天道与人道”“自卑与自强”等,以上诸多矛盾,“变与不变”是主要矛盾,“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宏观看“变”,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国之兴亡……此消彼长,此起彼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自然之道”。相关名言甚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孔尚任《桃花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由此可见,天道轮回:强可胜弱,弱也可胜强;强有变弱的因子,弱有变强的可能——遵循自然之道,顺应时势,与时俱进(不变),是良性之“变”的主要条件,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与抓主要矛盾同理,条件分析也须抓主要条件。如“强变弱”的条件,除“滥用其强”外还有不懂节制,显摆张扬,逞强自傲,恃强凌弱……“弱变强”的条件,除“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外,还有自尊自强,不甘示弱,扬长补短,持之以恒……其中每一点都可以再展开。这种分析虽详尽,却可能不得要领。可着重分析各自的主要条件:前者是“不懂节制”,后者是“自尊自强”。攻其一点,兼及其余;点面结合,主次分明,方可收一语中的、众星拱月之效。
能分析出什么,是否有哲理,需学养、阅历、眼光,以至才气,非“训练”可奏效。
二、问题型哲思题:重在寻求原因
问题型哲思题是常规体式。上海卷多考此类题型。问题型形式各异,如上海卷是判断式,北京卷是比较式,天津卷则带抒情性;共同点是都有“问答”性质。
写作时先要弄清“问”什么(题意是什么),才能准确地回答——释疑解惑。说理的主要方法是回答“为什么”——所以然或所以不然,追索主要、深层原因,以至原因的原因……
上海卷在分析原因主次上,最具代表性:“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问的是:怎样认识事物价值。
该题难度较大。“你怎么看?”可从两种认知中选一,或兼容并包,并说明理由。正确答案是后者,但把前者说清,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许更有意义。因为固然认识“事物的价值”关系诸多因素,但无疑“时间的沉淀”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原因)。时间将改变、证明一切,因而它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参数。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要经历几代人,千百年。时间使人类的创造物不断增加,推陈出新,同时也大浪淘沙、去粗取精。时尚未必能久远,尘封未必无遗珠,沉淀未必皆真金(此可为反命题,如传世名篇、名作不都是绝妙好文,举世公认的道理、法则、规范等,不都是终极真理),须经后世反复检验、筛选、扬弃。这就是“时间的沉淀”之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后者更有道理。因为事物因果关系复杂,往往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认识事物价值不止“时间的沉淀”(历史)维度,还涉及诸多因素,如不同人种、国家、民族、宗教、地域长期形成的价值取向、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不过,这些都是时间维度下的因素。无法、无须面面俱到,在“时间的沉淀”下撮要而言即可。丹纳《艺术哲学》提出影响艺术起源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再分别主次,作具体论述,可资借鉴。
原因有主、次,还有深、浅,应开掘深层原因。
如北京卷:(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这问的是:怎样才是成熟的模样(除身体长成外还有什么)?
膚浅原因:除了身体的长成,还有精神的成长——这没错,但空洞无物,且未触及本原:为什么人还有精神成长。空谈精神成长没多大意义。
深层原因:人是言说者、思想者、创造者。先要明白“人是什么”(人的成熟与动植物成熟有什么不同),才能真正说清何谓“人”的“成熟”。此属哲学基本命题:认识你(人类)自己。古今哲学家众说纷纭,人是语言(符号)动物;作为言说者的人是人;人是求知的动物;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是思想者);我思故我在;人是会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本原的是“人是语言(言说)动物”:“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语言能力决定性地完成了一个新物种的区分。”语言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有了语言——言语活动,才有思想、思维,人的精神建构,乃至文化、文明的积淀。因此,成熟的人当是言说者、思想者、创造者。有言说、思想、创造,才谈得上精神成长——成熟。
人的成熟除身体、精神的成长外,还有知识、职业、事业、为人处世等的成长,但精神成长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表明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因而是最主要的原因。
分析主要原因,还可不断追问“为什么”。
如天津卷:“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这问的是:哪些纪念日是岁月厚重的注脚?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的纪念日都是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五四”“七一”“八一”“十一”,“8月15日”(日本投降日)“9月3日”(抗战胜利日)……这是带有哲思性的史论题。以下思路可供参考:
第一,“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的纪念日,定是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标志性日子。(关键词阐释:岁月厚重的注脚)纪念日很多,可择一“最厚重”的详谈(最厚重的原因是主要原因)。
第二,该纪念日何以影响历史进程,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原因的原因)。
第三,设置该纪念日(铭记该历史事件)的初心是什么(原因的原因)。
第四,该纪念日为何能不断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奔向前方(原因的原因)。
第五,记住该纪念日,目的是为其添上自己的浓重一笔(原因的原因)。
写好该文,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进程,才能阐明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的诸多原因。明白“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才知将怎样由今天走向明天。可见博学之重要。
问题型哲思题须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方法是寻求主要原因,分辨主客观原因,主次、深浅原因等,为观点寻找充分的理由、证据。
三、观点型哲思题:重在阐发概念
观点型哲思题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观点,要求联系自身、历史、现实等,谈启示、感想。
写作首先须理解题意——观点的意思,即阐释基本概念、关键词,进而生发题意。全国乙卷与全国新高考卷,对学养要求甚高。若对基本概念、关键词不知所云,题意不明,便难表明看法,或说错、说浅了。阐释题意的背后,是学识水平的较量。
全国乙卷引用汉代扬雄《法言·修身》中的话“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便有一定的阐释难度。
可能普遍写法是:只有“修身、矫思、立义”,打好基础,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理想——这基本是糊弄的写法。须弄清引文深层含义,知为何先要“修身、矫思、立义”,而后才“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何以修身第一,矫思第二,立义第三;为何以“弓”“矢”“的”作喻。弄懂这些,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
说“修身”是“基础”不够,还需明白何以是基础(原因):因为“修身以由道”,即须以“道”来修身。其中包含学与思、知与行,明道、循道,才算打好基础。修身使“身心”“正”——符合道义。如“弓”之“正而不他”,醇而不杂;“张而不弛”,紧绷不懈(修身应终生努力为之)(参见南宋楼钥《修身以为弓赋》)。修身是一切的前提,所以置于首位;有了修身的明道、循道,才能以“道”矫思——思想历练,如“箭”要锻造、磨砺;有了修身、矫思,才能立义——确定符合道义的人生目标,如“的”(箭靶子、目标,喻符合道义的理想、志向)要正确、恰当,有价值。
没有修身——“处心有道,行己有方”(韩愈《答李翊书》),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没有符合“道义”的方向、立场,就不能有效地矫思——“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不能质疑反思、联系实际、磨炼思想、提高认识。没有修身、矫思,就不能立义——确立符合正义的人生理想、信念。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三者是递进关系。“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是因果关系:奠定“修身、矫思、立义”的坚实基础,并踏实、努力地追求之(因),必定能实现理想(果)。
引文以“弓”喻修身,是强调打基础要“由道”:明道、循道(要使身“正”)。如身“不正”,走错路,谈何矫正思想,树立理想,建功立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修身、养德,是务本的功夫。厘清修身、矫思、立义、行动(“发”)、达标(“中”)几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以贯之的是“道”,方能抓住根本,体现哲思水平。
全国新高考卷理解题意同样有难度:“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描红”,“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这是以书法运笔技巧喻人生修养、处世之道。寥寥数语,含义丰富、深奥,要阐释清楚十分不易。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逆境中起步,谦卑内敛,韬光养晦,不扬己露才。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为人做事要“正”——守中,中正平和,和顺适中,不过分也无不及。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历徘徊踌躇,走曲折弯路,戒急用忍,稳扎稳打,不骄不躁,后来居上。描红: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得其精髓,练好基本功。
这也是考查傳统文化修养。“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核心要义是中庸之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礼记-中庸》的总纲,儒家文化中君子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所谓“至善”,便是“中庸”。就是说,人生修炼以“中庸”为旨归。考生对此未必理解,真明白须有大学问、大悟性:“极高明”才能“道中庸”。若理解不到位,谈何“鉴别与取舍”?能轻描淡写作点阐发就不错了。如谈怎样不张扬、不过分、不浮躁,守规矩、讲分寸、平和适中之类,皆为皮毛陋识。
北京卷也须从阐释概念——题意入手:“(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材料涉及三类人,是对三种人生态度的比较与抉择。
生不逢时观:(自认)怀才不遇,怨天尤人,郁郁寡欢,无所作为(消极人生观)。安分随时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敷衍苟且(平庸人生观)。生逢其时观:时不我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积极人生观)。
有现成参照系,这篇文章相对好写。在阐释中,可对三种人生态度作矛盾、因果分析,对生逢其时观作重点阐发,表明何以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如何为其推波助澜、添砖加瓦。
以上三类哲思题,虽然分析矛盾、寻求原因、阐释概念等各有侧重,但须根据实际需要,融通互补,灵活运用。哲思水平之根本,则在德、学、思、识、才等方面的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