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高考“材料类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发布时间:2018-2-10 22:01  933次浏览  作者:李召峰
【概念解读】所谓材料类命题作文,指的是试题明确给出写作题目的同时附有提示性材料的一种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兼具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优点,而且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通观材料,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题目,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意和写作重点。因为材料既是对写作一定的提示,同时也是对立意和写作范围的限制,结合文题从材料内的角度进行选择,所确定的立意才是接近命题意图的最佳立意。
【典例导析】
  ●命题展示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2012年江苏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予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类作文题目,在审题立意上我们既要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所给的命题,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意和写作重点。从题目的角度来说,“忧与爱”看似是一种并列关系,两方面都要谈及到。但再结合命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发现,尽管这个题目是并列结构,但命题者的初衷并不是要求考生二者均分而是有所侧重。我们不难发现,写“忧与爱”,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因为“忧”与“爱”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忧”是源于“爱”,“爱”得越切,也就“忧”得越深。“忧”得越深,就显示“爱”得越切。如果重点在“爱”,“爱”中有“忧”,那就有悖命题者的初衷了。提示语中就表现了“忧”与“爱”的这种关系。孟郊的诗表达出了母亲的忧愁是为了对孩子的爱,她在为远行的儿子而纠结;艾青的诗句则表现出忧愁是因为深爱着祖国,诗人正在为国家命运而担忧;而罗曼·罗兰的经典句子则表达出了“忧中有爱”。在选材上,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小到个人、家庭、学校,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写现实,还可以写历史。这样,这个题目不仅引领我们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
  ●误区提示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有些考生无视“忧”与“爱”间的复杂关系,把两者视为一个整体,笼统地评说“忧与爱”:“忧与爱”好啊,有了“忧与爱”就能和谐,就能进步,就能什么什么……这分明不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二是忽视命题中的材料限制,单纯地把“忧与爱”看作一种并列关系,不分侧重。如果将文章立意为既要爱又要忧,文章就没有一个高度,也难以写出深意来。
【技巧小结】
  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视材料,明确方向
  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往往只注重题目而忽视材料,因为题目比材料更直观。这样忽视材料的存在,往往是造成审题立意偏颇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如: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这一命题,但从给出的题目来看,“忧”与“爱”两者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但我们结合一下材料,不难发现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因为“忧”与“爱”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忧”是源于“爱”,“爱”得越切,也就“忧”得越深。“忧”得越深,就显示“爱”得越切。这样,审视好材料,也就更加明确了作文题目的写作方向。
  (2)、把握命题,准确界定
  把握命题,就是要对命题中所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我们既要准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性,也要特别注意区别“邻近概念”和“近义概念”。一旦混淆了题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如,“忧与爱”这到命题,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须对“忧”和“乐”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的界定。这里的“忧”是一种“担忧”,是一种因爱而产生的“忧心”,万万不能和“愁苦”混淆在一起。
  (3)、两者兼顾,梳理关系
  在材料类命题作文写作中,要把“材料”与“命题”两者兼顾,明确两者间的关系,不可偏颇。一般来说,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1、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2、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3、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或者对写作侧重点予以暗示,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梳理好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立意的第一步。
  如,“忧与爱”这道命题,材料与题目间就存有限制关系;“做自己”这道命题,材料与题目间则是一种导入关系;“撇捺人生”这道命题,材料和题目间则存有解说关系。

【拓展训练】
  一模拟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的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
  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目的形式是“材料+命题”,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兼顾。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表现出“大部分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转折,突出强调后者。前者是“做自己”的必要性,后者提示“做自己”的内涵。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这都视为较好立意。如果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自己”的必要性(材料的第一段)则偏离了题目的最佳立意。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就理说理。文章要关注我们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模拟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这副对联蕴涵了人生哲理,请以“撇捺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寓意深刻的材料类命题作文。材料主要围绕“撇”和“捺”展开,用一幅对联来阐释人生的哲理。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材料弄清“撇”和“捺”的内在含义,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像功名利禄等;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伤害、挫折等。其次,我们要明确“撇”和“捺”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两方兼顾,不可偏顾。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