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命题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比如福建省高考作文,2012年的关于“距离与时间”、2013年的顾城诗材料作文,以及今年的“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这类作文应该怎么写呢?本期,我们特约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真语文活动顾问陈成龙就今年福建高考作文展开分析。请看——
从2010年开始,福建省语文界乃至全国的语文界都认定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隐隐约约有一条路线,一个特色,即“材料作文+哲理思辨能力的考查”。2010年以格林童话诞生故事为材料作文,2011年以袁隆平的话为材料作文,2012年的关于“距离与时间”,2013年的顾城诗材料作文,都是循这条路子走的。那么,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是否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呢?全省人民都在关注着。2014年高考作文试题出来后,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是沿着原有的路线往前走!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侧重考查学生哲理思辨能力的材料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它对哲理思辨性的要求更高,也更加隐蔽。这首先体现在题目的比喻形式。悬崖比喻什么?栈道桥梁比喻什么?尽管这种比喻义是比较明显的,但仍需考生的思维在这里转一个弯。这种寄寓式的命题比直白地告诉考生“面对险境,有人感到绝望,有人想的是要怎样走出这种险境”,难度无疑大了一些。其次,这种隐蔽性在于题目的不言而言。题目中提到了两种人,面对空谷,一种人想到的是悬崖,一种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那么能不能有第三种人,面对空谷,既想到悬崖、险境,又想到天无绝人之路,要在悬崖间架设“栈道桥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点题目中没有明说,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因此,如果只从材料中某一种人的角度来论述,或阐述“要有危机感”,或阐述“要乐观”,当然也算切题,但我认为从思维的角度来说,还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只有面对空谷既想到悬崖,又想到栈道桥梁,这种思维才有思辨性,才是深刻的。正因为没有明确的要求,一些考生可能就会浅思则止,立意也就逊人一筹了。
根据这个题目,如果考生选择写议论文,他们会想到哪些材料呢?许多考生可能受思维定式影响,很自然地想道:苏轼几番被放逐,身处“空谷”,但他想的是以文学作为走出“空谷”的“栈道桥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登上了另一个高度;司马迁身受腐刑,被逼到绝境,但他想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于是隐忍苟活,把撰写《史记》作为人生空谷中的栈道桥梁,最终成为名垂千古的文人。这样的例子无疑是切题的,但材料嫌旧了一点,最好能采用一些新鲜的事例。
其实,如果考生能够打开思路,那种乐观对待绝境,结果绝处逢生的事例还是很多的。例如,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过程中,多次陷于空谷之中,有的人绝望了,哀叹“红旗到底能树多久”“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却“乱云飞渡仍从容”,临危不乱,看到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栈道桥梁”,领导中国革命化险为夷,从困境、绝境走向胜利。有的考生可能对经济界创业者的事迹比较熟悉,那么他也可以举这方面的事例。例如,当乔布斯再次接手苹果公司时,公司正处于低谷时期。乔布斯当然知道四周是“悬崖绝壁”,但他也知道如何在空谷中架设“栈道桥梁”,结果他带领苹果公司走出了困境,成为雄踞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老大。有的考生对体育竞赛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2012—2013年度“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总决赛热火对马刺第6场比赛为例。在那场比赛的最后几分钟,热火队以大比分落后,此时许多人都看到了“悬崖”,认为热火队没戏了;但热火队的队员却看到了“空谷中的栈道桥梁”,他们不气馁,绝地反击,结果绝处逢生,战胜了马刺队。
为了深刻阐述“如何面对绝境”这个问题,名言警句的引用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如果恰当的引用下列这些警句:“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如果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警句,自然会使文章的立意更加准确、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