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品读人生之“书” - 2017浙江卷满分范文

发布时间:2019-2-13 10:54作者:浙江考生阅读:1376
  • 内容点评:本文内容的丰富来自引用,如古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如文学名人史铁生的话语“真正的皈依不在于某一处所,真正的皈依在路上”等,有国语经典《尚书》的句子“非知之艰,惟行之艰”等;还有历史典型事例的使用,也增加了论证的厚度。
  • 表达点评:本文表达老练,如段首语“毋庸置疑……”“当然……”“不过……”“但……”语言严密而准确;关联词语的恰当使用,如“不是……而是……因此……”,“纵使……也并不……”很有逻辑性;还有反问句式的点缀,如“又怎能拥有‘充盈之思想’呢”“又有何资格奢求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呢”,增加了论证的力度。
  • 特征点评:文章的结构比较美,开头就对三本书进行了解读,即“知识之滋养、生活之洗礼及心灵之修炼”,然后对此展开论述。每本书之间都有小结的句子,如“品读‘有字之书’,感受知识的滋养”,“品读‘无字之书’,体会生活的智慧”,“品读‘心灵之书’,提升心灵的境界”,而且,层次之间衔接自然。

品读人生之“书”

人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心灵之书”与“无字之书”。三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人的一生所必备的财富:知识之滋养、生活之洗礼及心灵之修炼。

毋庸置疑,“有字之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问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读过文字的智慧,感受过知识的滋养,又怎能拥有“充盈之思想”呢?诚然,在如今的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他们将读书等同于考试,将读书仅视为一种工具,但读书决不应局限于此。它不应是与名利挂钩的,而应是思想上自我的提升,人格上的不止追求,更应是精神上的诗意栖息地。

品读“有字之书”,感受知识的滋养!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人的一生还需细细品读一本“无字之书”。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无字之书”指的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历练。

史铁生曾说:“真正的皈依不在于某一处所,真正的皈依在路上。”无独有偶,泰戈尔也曾言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经历过,便是最大的美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两位大师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人生经历的重要意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生中有太多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学习和品味。芭蕉硕大的叶子往往成为人避雨的工具,蚂蚁的游乐园,天也在无形地告诉我们:一味扩大自己往往会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同理可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自然的花草树木等,都在无形中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

品读“无字之书”,体会生活的智慧!

不过,一切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一颗美好的心灵之上,即人生需品“心灵之书”。古往今来,流芳百世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决定二者类别的,不是一个人的才华,而是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秦桧身为状元依然难逃千夫所指的命运;蔡京书法绝伦,也依旧不受历史的公正对待。这一切的一切,均源于内心。没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又有何资格奢求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呢?毫不夸张地说,心灵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石。

品读“心灵之书”,提升心灵的境界!

但正如《尚书》中所说的那样,“非知之艰,惟行之艰”。纵使我们知晓那三本书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领略其中的真谛。唯有时间流逝下孜孜不倦的行动才能让我们读懂人生的“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愿自己品读人生之“书”,做最好的自己。

高考满分作文点拨
  • 我身边一些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高中语文老师私下承认:对一篇高考作文的阅评大体上花30秒钟左右的时间,有的十几秒钟钦定其“高贵”——中国式秒杀!他们怎么给高考作文打分呢?李老师说:“三分内容,七分标题。”他强调,这话有点夸张,但不离谱。黄老师也坦言:“作文成败看标题。”它是我们成人“读报看标题”的一个翻版——不奇怪,阅卷老师就是一群典型的成人!由此看来,没有一个好标题,也就算不上一篇成功的作文。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