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01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1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看到这一高考作文标题,即刻给人一种大相径庭的感受。这道作文题很有新意,既富有浓郁的哲学元素,又蕴含着一定的寓意与内涵,同时还具有淡淡的诗意。考生最好从“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双重角度来谋篇布局,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展开写作,给予考生广阔的理性思考。
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还是“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样的题目对考生来说,都具有极大地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还有许多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考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会与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科学合理地阐明哪些可以过去,哪些不可以过去,做到侧重点张驰有度,主次分明,千万不要为了兼顾双方公平而使写作陷于模式化,流于平庸,失去重心。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在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毛老师建议,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张老师建议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所侧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次分明,“哪个感触深就写哪一个,另一方面可以稍微提一下。”不要为了兼顾双方过于平均两方观点而流于平庸,切忌“各打五十大板”。(记者:李元)
给人回味无穷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
学生:对题目完整解读是关键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7)班学生赵茜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看上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但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抽象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如果我写这篇作文,立意将确定为‘记住过去,是为了能更好地活在今天’”。
赵茜认为,这类题目无法套用模板,也无法生搬硬套素材。“平常很少有这种延伸性的材料作文,它要求有一个提炼生活的过程。要求读书广、积累丰富、有思考力。当然,还要在短时间内把问题想清楚。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关键是对题目的解读,大卫王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
赵茜说,她想到一个例子可以用来展开议论。一个姑娘央求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背她过河,但老和尚以清规戒律为由拒绝,小和尚背她过了河。过了很久后,老和尚仍指责小和尚破戒。小和尚说:“我都放下了,你还‘背’着那姑娘”。她认为,“有些人像老和尚,把过去当成挥不去的影子;但有些人像小和尚一样,坦荡地经历、坦荡地放手。这就是‘会过去’与‘不会过去’的辩证关系”。
老师:“眼界”决定“境界”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学生选材的眼界高低与分析能力,决定文章的境界。”
黄老师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实质是个价值观问题:很多现象的东西会成为过去,但本质的东西会留下来。“学生既可以谈读书、做人,也可以对历史、现实有所评议。”着眼小处,学生可以取材高考本身:高考分数必将成为过去,但是在为高考拼搏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学识、素质、修养等都是长久的。着眼大处,可取材人生、历史:如屈原、苏东坡当年为官被排挤,遭受了人生的失意,但其高尚的品行却长久地流传于史册。反过来,很多人为了暂时的名利,不顾原则与道德底线,却往往难以长久。“取材本身就可以拉开学生的层次”。
此外,能不能从取材的人物和事件中清晰地提炼出想表达的主旨,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境界差别。如果从历史大事件着手,却仅是泛泛而谈,也难成佳作。如果对身边的事情有所感悟,但能谈得深刻、谈得透,也算是上乘之作。“很多事情,小处是偶然,大处是必然。这其中的‘变与不变’,可以成为洞悉事件与提炼主题的抓手。”
学者:这个题目有“野心”
“这个题目出得不错,但对中学生来说,可能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这是个开放式的作文题目,意图考验思维能力,体现出教改的趋向。但目前学生平时所受的训练、所学技能与知识,与这种开放式的要求不太“匹配”。而且,哲学的、抽象的题材,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比较远,学生不易“有感而发”。因此他认为题目“野心太大”:“学生碰到的问题,不是语文水平不行,而是思维能力不够。”
于教授提出,哲理式的文章,讲道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推理强有力、分析有穿透力,哪怕是走极端,但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另一种是兼顾道理的复杂与微妙性,这需要融会贯通。“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阅卷老师的考验。高考阅卷要求单位时间内完成,但好的哲学文章需要耐心去体味。真正有思维水平但文采相对缺乏的考卷,未必占得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