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点评《人与路》

发布时间:2021-3-31 14:40作者:江苏考生阅读:648

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在经历了“七年之痒”话题作文之后,今年江苏高考悄然回归命题作文。如果说江苏省单独命题的04年作文试题“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过分诗意、过分“灵动”,让不少考生手足无措,05年将“凤头、猪肚、豹尾”的“完美”作简单类比生活、学习等人生历程,确实失之偏颇,经不起推敲的话,那么,2006年“人与路”的题目应当说像山一样地“沉稳”了。考生应该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比前两年都好:一是“人与路”这个题目,对每位考生而言,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二是话题有区分度,虽然人人都有话可说,但只有感悟独特、写作基础好的考生才能获得较高的分;三是话题切合了当代青年思考的问题——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四是话题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写好“人与路”这个作文的关键是既要“走得进”,又要“跳得出”。“走得进”就是要深刻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是“人与路”的关系;“跳得出”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不能被提示语所束缚。一般理解,“路”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考生一定要拓展思维,比如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路”“人改变自己的路”等等,也可以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这样,作文便容易出彩。如果仅仅局限于放大提示语,写“路是人走出来的”就显得较平了。

今年这个题目也告诉我们,作文主要是思想的较量、见识的较量,只有平时有独到的见识、深厚的积累,在考场上才能发挥好,才能拿到高分。

首先,“人与路”可坐实理解。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

其次,可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样,“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我们可以谈“人应当走正路”“少走弯路”;可以谈“人生没有平坦之路”;可以谈“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从而或写如路一样的人(人生)或如人一样的路。

如果从“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入手,可以谈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如果从“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切入,可以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可以谈不应当亦步亦趋、盲目模仿;可以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考生还可以思考:“还有人说……”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作文提示语还可补写下去: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如此一来,写作的范围又大了许多。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点评

细细分析此题,便可知审题的重点当在于对“路”的理解上,它绝不可简单地理解为生活中具体的“路”,那也绝非命题的意图所在。因而,写作时,不妨对“路”这一具体事物进行虚化,去写其比喻义,即进行所谓的“实题虚写”,来扩大写作范围,化难为易。下面,就尝试用此法来逐条分析两句提示语: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无疑是说路是由人们走出来的,人们可以于无路处开路。对此若进行“实题虚写”,则可把“路”虚化为“革命之路”“校园之路”“发展之路”等,它们无不是因“人走的多了”而成为“路”的。由此,再展开去写即可。

这第二句就颇费思量了。为什么“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呢?其实,对此虚化一下就可找到与“路”之比喻义相对应的素材。比如某企业一直固守着原有的生产方式而不进行开拓创新,其结果必然是在竞争中被淘汰而无“路”可走;再比如大家看到某种经营有利可图而一窝蜂地去干,其结果只会因供过于求而使大家都无“路”可走等。

总之,由以上两句提示语来看,其意旨在鼓励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过说的角度不一样罢了,但都宜采用“实题虚写”法。

至于第三句“还有人说……”这个省略句,实则暗示我们,有关“人与路”的关系,你还可有其他的感悟与认识,只要扣住“人”和“路”这一对关键词,可切入的角度仍是很丰富的。比如把前两句提示语稍作改动,就可变作“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仍然没有路”和“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条,既可实写,写人与生活中的路;又可虚写,写其比喻义。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还会发现,“人”与“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路路相通才便捷,人人沟通天地大,进而可写“人生如路”或“路如人生”这样的主题。当然,还可根据相关的名言、俗语来思考,比如,“人生没有回头路”“君子行正路”等,这均要虚化其中的“路”来构思成文;当然,不一定就必须在省略号后补上这些内容再动笔,其实写时也可以按照自己对“路与人”的其他理解来构思,最简捷的方法恐怕就是把“路”作为一个(些)故事的见证者而穿插于行文中了……总之,在写作此题时宜从虚处着笔,抓住“路”的比喻义切入,否则,很难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佳作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