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天下谁是英雄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时势造英雄——荆轲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荆轲”。
荆轲,卒于公元前227年,却没人知道他生于何时,他的早年也许并不重要。他虽然游说過卫元君,但没被采纳,来到燕国后整日与剑客、狗屠、善击筑者同处,表面看上去懦弱无能,放浪形骸,可是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那些怪异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我想,举世也许没有值得他去倾诉的人吧,所以他放弃城府,转向癫狂,甚至让人觉得他自甘堕落。然而他潦倒的外表下,英雄的气概从未走远,隐士田光和好友高渐离对此深信不疑。这样胸藏大志、为人信重无意之间为他着上了英雄的底色。
读《刺客列传》,我不能不佩服太史公对英雄产生机缘的理解之深。倘若秦王不侮辱太子丹,樊於期不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收留樊於期,太子丹不询问鞠武,鞠武不知田光,田光不赏识荆轲,荆轲真的会毫无建树,此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易水送别,更是浪漫的千古绝唱。高渐离变徵之声与慷慨羽声的深情演奏无疑又为之注入了悲壮的情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来所送之人亦为英雄好汉吧,不然如何衬得起此壮别之场景。而刺秦时,如此地逼近成功,最后却功亏一篑,又给人以巨大的遗憾,怎么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呢?时势造英雄,英雄又因遗憾缺陷而逝。英雄故事如此离奇曲折与不幸浪漫,也是其传颂百代、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英雄的产生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秦灭六国,殆尽之际,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尽管太子丹只是因为个人恩怨而出此刺秦下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国事危殆、苟延残喘的挣扎成分。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这样的偶然因素,刺杀行动是有可能成功的,而刺秦成功是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的。所以刺秦不是单纯的偶发事件,刺秦甚至是六国旧贵族的必然选择,就连张良也曾经做过,所以荆轲才深得人心。
英雄的使命不可推脱。有人说荆轲其实很懦弱,这种说法也并非无凭无据,他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可都是落荒而逃的。可在田光和樊於期先后献身后,一切就变了。二人用生命托举荆轲,他责无旁贷。二人以生命交付一项使命,荆轲也必须以生命去完成。再怯懦的匹夫也明白,以生命尺度衡量的使命不可以单方面解约。士为知己者死,我隐约看见,易水边离去的身影从未如此伟岸清晰。我知道,那是英雄的背影。
英雄的气度从容不迫。秦廷之上,舞阳色变震恐,荆轲从容不迫,为之掩饰。然后发图,行刺。至于欲“生劫之”,其实是不现实的。君臣大惊失色,秦王目眩良久,自此不近诸侯之人。刺杀虽然没有成功,然而影响却是强烈而久远的。
真正流传千古的英雄故事大多是悲剧,因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荆轲身上的悲剧元素太多了:早年辗转迁徙,居无定所,甚至改名换姓,隐于市井,这是他爆发前的沉默与积淀;两位仁人义士先后为他慷慨自刎,一国之气运集于茕茕一身,这对于荆轲来说是负担,也是幸福;接受太子丹的重托后,却又在临行前被质疑,更增添了荆轲孤独之感,举目无亲,一去不返,易水之寒,何其悲壮!刺秦失败之后,身被八创,倚柱而笑的凄凉,是无奈,更是无悔,这还不是英雄吗?
英雄是颗流星,顺势而生,悲壮而逝。
英雄,你也许不明其生,但必知其死。
英雄是游吟诗人口中缥缈的残歌,哀而不伤。
英雄起于一时,更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