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材料作文范文及解析
①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②有些人看到美丽的鲜花,就想摘几朵插在自家的花瓶里,有些人看到精美绝伦的名画,就想拿回家收藏。
③有一次,丘吉尔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吸引,出神地看她。有人让她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要保持距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作文800字《爱而不贪,常得我美》
爱而不贪,常得我美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慧根有限,作为一介凡人,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拥有美呢?我想说,爱而不贪,常得我美。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艺术大师常能发现常人忽视之美,不只是因他们独具慧眼,更是因他们少了一份贪恋。不过度贪恋功名利禄,才能擦亮慧眼;不过度贪恋世间美物,变占有为保护,才能长久拥有。
为什么我们不能发现触目可及的美?或许是我们步履匆匆,多了份尘俗,少了点情怀;或许我们常常为浮名所役,为功利所累,少了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与从容。面对落日,有人高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人低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悲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笔下或雄浑或苍凉的美景,不是我们不懂发现,而是我们过多地关注脚下,而忽略了诗意和远方。少一份贪恋,多一点淡然,蓦然回首,美就在眼前。
这世间从不缺少美,也不乏识美的慧眼,因受贪念驱使,发现美物,总想占有,结果可能毁了它。
“公园里,花儿开;花儿好看,我不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花儿好看,因一己欢愉,把它摘下,诚然自己可以欣赏到美,但是对其他人呢?对美本身呢?自然界的花是会凋谢,可它凋谢后孕育的是果实,若是折下它来呢?折下花枝,私藏画作,是欣赏美,更是狭隘的占有美、毁掉美。
《道德经》有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上天孕育万物,却不占有,那我们人呢?发现美却不独占美,美美与共,岂不更好?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爱而不贪,明白爱美就要用最佳的方式守护美,让更多人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这世间之美便能永驻。丘吉尔看到费雯丽美艳无比,只保持距离,欣赏上帝的杰作,而非刻意地接近。因为他明白距离产生美,审美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油菜花与牡丹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乡下人进城看牡丹,城里人去乡下看油菜花,并非牡丹花比油菜花逊色,也非油菜花比牡丹花高级。只是长时间的零距离接触,让我们产生了审美倦怠。就如珍馐佳肴,天天食用,也会反胃。克制贪恋,适当地保持距离,我们才能长久地拥有美。
美,在身边,在眼前。当我们学会抑制贪恋,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不做一己私欲的仆人,爱而不贪,擦亮慧眼,修得慧根,做到发现美、欣赏美、守护美,就能够常得我爱。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文800字
这是一道多材料综合立意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审美素养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三则材料围绕审美活动展开,分别表达了有关审美发现、审美态度和审美距离的观点,但考生需要综合理解材料,把握好材料的侧重点。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不断反思,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引导考生学会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辩证分析现实现象,提高对审美的认识。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爱而不贪,常得我美。
2.美,在于发现,更在于守护。
3.欣赏美,更要保护美。
4.发现美,请保持距离。
5.美,可远观,不可亵玩。
6.占有美不如共享美。
偏题立意:
1.借我一双慧眼。(材料强调的不是发现美,而是发现之后对待美的态度问题)
2.生活中的美。(泛泛而谈,没有审准题意,强调生活中的美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如何去发现美,怎样对待美等)
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审准题意,没有抓住关键词“自家花瓶”“收藏”,只泛论爱美心理,没有理解材料突出的是对爱美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
4.外在美与心灵美。(没有审准题意,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辩证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审美距离)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的限制性。“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明确限定写作内容必须围绕上述三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的切入点必须是对美的态度,可依据材料写发现美之后是要采取材料②“占有美”的做法,还是像材料③里丘吉尔那样保持距离“欣赏上帝的艺术品”,不可写成“生活中的美”“世间从不缺少美”等内容。
2.立意的限制性。“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即要求考生必须综合三则材料内容来写作,材料强调的是对待美的态度。材料②和③将两种对待美的态度进行对比,让考生进行选择。很显然命题人倾向于材料③丘吉尔的做法。考生若只选择其中一则或者两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来写作,或肯定材料②的做法,则视为偏离题意。
3.思维的限制性。三则材料看似无紧密联系,实则有内在关联。材料①主要是谈审美发现,强调要有一双审美“慧眼”;材料②和③主要谈对待美的态度,谈慧眼识美后,是占有美还是共享美;材料③主要谈审美距离,保持必要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才能更好地欣赏美。写作时若能围绕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私藏与共享、远观与亵玩来辩证论述,则会更胜一筹。
4.价值判断的限制性。写作时,价值评价要依据材料准确判断。比如看到美丽的花想摘,看到精美绝伦的名画就想拿回家收藏,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本无可厚非,但在材料里这是作为对比材料而存在的,有据为己有之意,因此在两种态度的选择上不可见仁见智。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性。写作时只要围绕审美活动来谈即可,可以谈怎样发现美,为什么我们不能发现美,或者我们对待美的事物是应该占有还是共享;还可以谈怎样审美,为何要保持审美距离,保持审美距离的意义等等,这些立意角度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联系和思考的开放性。考生可以自由联系社会,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象;也可以谈文明旅游,比如不可以一己私利破坏文物,爱它更要保护它;或者谈生活中对美的熟视无睹,或因距离带来的美感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切合材料,都符合要求。
3.文体是开放的。引导语要求考生由以上材料进行“联想和感悟”,考生可以理性思考对待美的态度,写成议论文;也可感性表达对美的态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