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将中国历史人物的身份加以改变的议论文作文及解题
现在的某些游戏将中国历史人物的身份加以改变,比如墨子变成了机器人、荆轲变成了美女、李白变成了刺客……对此,有人认为游戏创作必须符合历史,也有人认为这些改变可以吸引青少年关注历史,还有人认为游戏原本就是虚拟的……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游戏改编历史人物身份高中作文800字
戏说可以“胡”说,改编能够“乱”编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六小龄童却希望14亿中国人心中只有一个美猴王。他不辞辛苦地屡次猛烈抨击《大话西游》里孙悟空的感情戏,并喊话《大话西游》剧组和周星驰向全国人民谢罪。
这确如泼猴一般上蹿下跳的行为不免遭到了网友的群嘲。可惜毫毛一吹,又多出几位“孙悟空”,面对青发萝莉模样的蔡文姬,仙风刺客式的李太白,便纷纷抄起“金箍棒”,嚷着类似“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能乱编”的话,一顿乱打,说是要为我国的文化事业“斩妖除魔”。
在我看来,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戏说可以“胡”说,改编能够“乱”编。
当然如果完全恶搞,颠倒黑白,这确实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尊重原型人物,增加一点想象力而成的二次创作。既然李白本人写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雄壮之句,那么改编成一个侠义刺客的形象完全可以接受。即使是“国际巨星”章金莱演的“没有人没看过”的86版《西游记》,唐僧在女儿国的众多情节也并不忠于原著(可以写出来),可是经过再创作的感情戏生动唯美,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经典片段。这种改编就可以接受。这样看来,“战术后仰”的章某人,是不是在搬石砸脚呢?
看看关二爷吧,一生戎马的武圣,怎么也不会和生意金钱联系到一起。可是因为他重义气守信用,便被商人祭拜,久而久之竟也成了一位财神爷。明末清初的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被当时的统治者绝对封杀,视为“大不敬之人”,可到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时刻,却又成了思想先进的“进步思想家”。由此可见,人物形象会随着人群需求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文化艺术便不断从中创新。不知那些“眼泪在肚子里打转”的所谓权威们,是否也会想起这些例子呢?
如此看来,如何合理地改编历史人物形象相当重要,也免得让别人“章口就莱”。首先要对历史形象有足够的了解,虽不至于到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出“我太了解他了”这样的话,但也要懂得该怎样去改编,不至于贻笑大方。此外也应多广泛地阅读与想象,借鉴世界上二次创作艺术形象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再创作不但能诠释自己对形象的理解,也让观众读者耳目一新,实现文化创新。近日大热的国风动漫《白蛇缘起》,就因上乘的制作与对白蛇传说的唯美再诠释广受好评。反观总是在“即将开机”的某中美合拍……(这段不了解“六学”的人很难看懂。)
接下来几年,更多根据传统文化题材再创作的游戏动漫即将正式上线,故事传说继续演绎着人们心中的美好祝愿,改编者会努力再塑一个又一个正能量的形象,文娱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
游戏改编历史人物议论文作文
如今,在游戏、小说、电视剧中改编历史的现象层出不穷,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历史在许多人心中,就像精美脆弱的釉瓷,碰不得,怕碰坏了。但其实,改编历史也许并不一定是什么践踏行为。(有立场,但原因要进一步明确)
历史本身在时间轮轴转过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定格,但它的价值确不仅限于此。后人著书成说评价一段历史,总会带着自己的倾向去进行添删详略,而这段改编过程实际就是添入对这段历史的不同认识的过程。譬如对于一段三国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极力塑造曹操贤能明主的形象,反映西晋尊曹魏为正统;而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将曹操贬为“奸雄”,“乱臣贼子”。西晋陈寿是因为晋尊曹魏为正统所以要大力赞扬曹操,而罗贯中是因为元末动乱、民间疾苦,所以渴望君主仁慈以至于拥刘反曹。二人介于自己的时代环境对曹操产生了不同认识,对这段历史的不同改编,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倾向。
不仅有时政因素造成的认识差距,不同时代人民的关注焦点不同,对历史的改编方向也就不一样。例如九十年代拍摄的《雍正王朝》,其中对雍正的现象塑造就是一个勤勉、威严的皇帝,而如今的故宫文创中,雍正的扇子上却写着“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雍正王朝》中,制片人关注的是雍正“皇帝”的身份和责任,而如今的人们更看重雍正“人”的特征,将“人性”比“权威”看得更重要,所以雍正的想象变化得有血有肉,鲜活可爱。两者关注焦点不同造成改编方向不同,形成了具有强烈反差的两个雍正形象。
今天,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改编作品,以历史为载体宣扬这个时代的理念。《延禧攻略》将一个盛大王朝的视角缩小到一个女人身上,刻画她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斗争;而将李白改写成刺客,(全文提材料有点少,可以刻意多提一点)也是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潇洒侠客人格的向往。改编的历史,具有不同时空不同环境下的人民的不同认识,这对历史而言又是注入了新的灵魂。而对一个特定时代而言,则是在文化构筑上架起一栋屋梁。
历史并不像一块精美纤弱的釉瓷,而更像一位包容和蔼的老人,包容人们的不同见解,包容稚气的人类在他脸上涂抹油彩。因为包容,所以具有生命力,因为包容所以悠久绵长。也许对于改编历史,我们可以多一份包容。(有趣的比喻,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
历史与游戏人物议论文《尊重历史,勿让历史成为“工具” 》
现下,许多艺术创作都以历史为背景。但在这之中,不少创作对最基本的史实进行了篡改,让历史成为“工具”。这对传承历史起到了负面作用。相比于枯燥的史书和课本,艺术创作对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使得它们往往先于正史被人们接触。热门游戏《王者荣耀》,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身份加以改变。一名小学生在采访中认定“荆轲就是美女”。
这样看来,艺术创作中的错误史实,可能让人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不仅如此,在艺术创作中篡改历史,更少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创作者眼中,历史只是一个“工具”——添加历史背景只是为了提高影视剧收视率和小说的销量,添加历史人物只是为了让游戏中出现某种技能。既然是“工具”,那就可以随意改变,随意改变历史,就让人对历史少了敬意。钱穆先生曾说:“所谓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有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篡改历史的艺术创作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没有认知,谈何敬意?没有敬意,谈何传承?然而,这并不是说不能将历史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合理的创作也会引导人们关注历史。国外,加拿大的游戏《文明》,在游戏中展现各种文明的特性,让人们感受历史的发展。我国也不乏优秀的创作,罗贯中的《三国演绎》引导不少人对历史产生兴趣,张黎的《走向共和》将近代史呈现在人眼前……在这种艺术创作中,历史与创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历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基础,而艺术创作又让历史得以被人关注。历史,不再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工具”。
其实,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反过来让艺术创作成为传承历史的“工具”。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非历史专业的人们有研读史书的精力与时间。对历史的传承不仅要靠研究人员,还要靠大众。艺术创作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对人巨大的吸引力,让其成为传承历史的极佳途径。
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了。除了那些经典的历史纪录片,B站上的国漫《领风者》让人更深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公众号《章黄国学》发布的漫画《孔子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展现儒家思想……我们还应继续努力,尊重历史,勿让历史成为“工具”,并通过多样的形式,将我们的历史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