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残疾考生魏祥带母上清华时评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2-10-20 17:06  261次浏览  作者:网摘

人民日报谈残疾生带母上清华:他们可以做每个人的镜子

一封写给清华大学的求助信进入到公共视野。

残疾考生魏祥,幼年失怙,下肢运动功能丧失,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母亲不放弃,这些年一个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他自己也争气,高考考出648分,眼看要上清华。他恳求学校能够为他们母子提供一间栖身的宿舍,继续这种手拉手才能完成的生命攀登。校方不负众望,给他回信,承诺学校会妥善安排、解决后顾之忧,对他的自立精神也表示激赏,请他放心,给他打气。

这件事有两个地方特别动人。

一是这对母子的自强不息。“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我们往往从《老人与海》这样的名著中读到的精神,活生生来到身边。生命的小草顶起生活的巨石,其壮美则何如?

二是自强得到的公共呵护。自强不等于拒绝帮助,更不等于社会可以袖手旁观。学校接到求助,马上做出安排;各界看到坚毅,纷纷伸出援手,这是另外一份动人。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社会共担风险的公共社会,并不放任自己的成员自生自灭。各界实实在在行动,让人心安。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活动半径大,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人生命中遭遇的各种震荡似乎显得越来越随机和无常。仅仅坚韧已经不够,坚韧不过是遇挫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学者描绘了一种更好的应对状态:反脆弱。简单说,就是每次阻碍我们的危机,都能变成自我成长的营养,越挫越勇,愈败愈强。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会使你更加强大。”

如何做到呢?不外乎上述经验的延展。

个人需要更坚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压来了,这招不行换那招,使出浑身解数,总之不屈服,在搬山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增长了力气。

社会需要创造好的环境,进行鼓励,提供支撑。对于超越生命局限的壮举,各界都如今日一样相助、赞叹,这就是传奇层出不穷的土壤。有了土壤,一个个自强的个体才能成众,一棵棵自立之树才能成林。

魏祥母子,可以做每个人的镜子;学校的呵护,何尝不是负有公共责任的机构及社会各界的镜子呢?

人民网评:愿每个“魏祥”都能在高校美梦成真

金榜题名,人生大幸。不过,高分考生也有烦恼。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今年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已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高校能提供一间宿舍,方便母亲照料,以顺利完成学业。

几乎第一时间,魏祥谦卑的请求,换来清华热忱的回应。从校友到师生,从领导到员工,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特殊考生的关爱。6月27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还发出了《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信,表达了对魏祥前往清华大学就读的欢迎。清华大学物业中心透露,学校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魏祥母子住宿费全免。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清华校训。在魏祥身上,身残志坚、感恩父母的意志与情怀,恰恰散发着青春之强、人性之德的光芒。这样一个学子,其境遇令人悲悯,其坚毅令人动容。就像清华招办给其信间所言,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但万幸的是,你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我们都尊敬和崇拜的样子”。

学生未至,爱已启程。这则2017高招中的佳话,让整个招生季洋溢着满满正能量。清华之大,没有忽略小小的魏祥,这让人感受到在奔向“双一流”路上的中国高校之暖。信来信往之间,激荡着格局与情怀的力量,飘荡着人文与价值的馨香。也因此,在网络等舆论场,点赞声一片。有人说这是名校风范,其实,残疾考生进清华,这本身就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表达。保障考生合法权益也好,倾心教育百年进程也罢,细节里的“文章”,更能标注中国高等教育的质地与温度。

相信历经此事,魏祥对未来的母校会有更深感情;而围观的我们,亦在这种互动中增益了对中国高校的信念与信心。从情感来说,清华对魏祥的一片深情,既是踏踏实实地雪中送炭,更是树立了有情有义对学子“走帮服”的诚意范式;而从制度设计来说,解决魏祥的后顾之忧,也许还不能只靠高校“路见不平一声吼”。校长的风度,显然不如学校的制度更靠谱;而高校的贫富状况,也决定了在帮扶特殊学生时各校力差悬殊。于此而言,地方部门或慈善组织当有更及早、更贴心的作为。

魏祥是幸运的,因为他考了高分,因为他遇见了清华。更多的“魏祥”,可能有着一样的困顿,却未必有一样的精彩。他们,挣扎在底层,抗争于命运,亦希望高招制度能逆转人生的处境,实现价值的梦想——那么,就愿制度与社会再多些暖与爱,愿每个“魏祥”都能在高校美梦成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