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主题段落摘抄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对于现在我们要实现的文化繁荣来说,就如同植物与根的关系,植物要想高耸挺拔、枝繁叶茂,就需要有深厚的根系来供给养分。近代,中华民族历经挫折却能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坚守。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价值元素,如“仁义礼智信”、孝老爱亲、精忠报国等等,是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提升公民个人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此外,长达五千余年的文明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和创作宝藏。现在的文艺工作者正可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让传统文化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满足群众在物质生活提升后的精神需要。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依托创新的力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要适应时代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文化“活”起来,更好的延续下去。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存在于书本里面,而要走入社会、融入生活,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一是重视技术的的作用。当下,文化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式,使科技手段和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给受众带来新鲜、震撼的精神享受,让文化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二是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富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又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凭借开放的力量。自信的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能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吸收,做到“海纳百川,取其精华”。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凡是开放交流时代都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汉唐两代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缔造出文化上大汉雄风、盛唐气象;而那些封闭保守、妄自尊大时代就可能导致文化衰弱。如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则导致了民族文化萎靡不振、自艾自怜。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身,警惕那些不良文化心态,既不能骄傲自大,封闭保守;也不能妄自菲薄,丧失自我。诸多事实证明,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动力。中华文化要繁荣要自信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既发展巩固本民族文化,又对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信的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能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吸收,做到“海纳百川,取其精华”。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凡是开放交流时代都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汉唐两代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缔造出文化上大汉雄风、盛唐气象;而那些封闭保守、妄自尊大时代就可能导致文化衰弱。如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则导致了民族文化萎靡不振、自艾自怜。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描写文化自信的优美段落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文化自信的精彩段落摘抄
①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
②历史人物文化热、古代地域文化热、古典诗词文化热、汉字文化热、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医药文化热、成语典故文化热、故宫学文化热、对外文化交流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热应运而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⑤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⑥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⑦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中央领导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
⑧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