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高考考纲作文等级的分析-高考满分作文策略

发布时间:2018-2-9 09:23  520次浏览  
一、基础等级
(一)符合题意
审题、立意就是写作前对作文试题的要求进行仔细的审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过程。
“符合题意”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如果不合题意,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不行的。一般说来,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是平时练就的,但考试作文的得分未必与平时水平完全一致,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题意的理解。一道作文题往往包括“命意”和“要求”两部分。“命意”部分,或出示材料,或出示标题,或出示话题;“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写作前,要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1.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要准确。即明确命题意图是什么,题旨是什么。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材料讲了一个关于“梯子竖放与横放”的问题,其中,材料中的两个提示标语“注意安全”、“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就是该作文题的题眼,而考生可据此确定立意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等。
(2)审题要全面。全面是指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忌片面,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对于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作文题,有的考生只是抓住材料中母亲说的“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这句话,大谈能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内涵是谈“做事要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的顾虑”。
(3)立意要高雅。高雅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清晰,感情倾向要积极健康。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关于“手”的作文题,解说图片的四句话中的关键词“服务”“想象”“创造”“收获”表现了积极健康的时代精神,更能展现出非凡的个人品质。但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写恋爱时相互握住的手、分别时依依不舍挥动的手等,这样的立意无疑偏离了主旋律。
(4)立意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选取新的切入点,发他人之所未发。新颖是作文创新的核心。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材料的核心是“变与不变”,如果考生只是写一般的变化,虽然也符合题意,但没有任何新意,倘若考生能从中提取出“对旧事物逝去的无奈,而呼吁珍惜当下”这样的立意来,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架、不按习惯思维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他人之所未发,想他人之所未想,就能在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
(5)立意要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能只抓表象,泛泛而谈。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有深刻的挖掘能力,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生活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材料“手握一滴水”,材料内涵为“看起来很微小的一滴水里,其实蕴藏着无穷的价值”,而考生据此可以写“平凡细微中蕴涵的价值”,但如果能进一步挖掘,立意为“呼吁人们坚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蕴涵无穷价值的所在”,那就深刻多了。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有关负责人曾明确指出:“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这意味着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会在写作内容、立意方向、写作重心、文体要求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考生更加重视审题、立意。
2.如何让文章立意新颖、深刻
(1)立意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充分地考虑到文章的社会功能,将焦点定位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或由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将材料的内涵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相对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深刻。
(2)立意要有哲理味、辩证味。哲理是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是睿智的结晶。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人,要隐于音乐背后”是一句颇有哲理且耐人寻味的话,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度。
(3)立意要关注现实,凸显个性。有的考生写文章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只是陷入了个人的“小胡同”。其实优秀的文章总是有一种独特的视角,或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或映照着社会的主流,或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考生可以通过对小鱼与老鱼之间对话的联想,从“我们忽视了什么”、“为什么会忽视”、“忽视了会怎样”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联系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或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写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高考作文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这几年高考均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四不像”。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新课标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但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考试大纲讲得很清楚:“符合文体要求。”面对不拘文体的作文要求,要想到自己擅长的文体。一旦确定好文体,就必须做到“规范”,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绝不能搞成“四不像”。这些“四不像”作文没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不符合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一定拿不到高分。

1.如何写好记叙文
(1)把握要素,巧作安排。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考生在写作时就要注意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如考场佳作《别样温暖别样情》一文中,事情的时间是冬季一个寒冷的夜晚,地点是街上,人物有“我”与卖地瓜的老人,事件是“我”因天寒父母不在身边而身心俱冷,饿极了只好上街买吃的,受到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的关怀,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该文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得很清楚,从而使文章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
(2)选材典型,角度独特。记叙文所选材料要十分典型,角度独特,不能平淡无奇。考生要将自己生活中鲜活的、独特的、有积极意义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来。比如,有两则材料,讲的都是父亲给读高中的女儿送学费,一则材料是父亲开车行了30千米送钱给女儿,一则材料是父亲挑一担大米,摸黑走了30千米山路,天亮到集市卖掉大米给女儿送钱。这两则材料,谁更能感动人心,不言而喻。
(3)确定线索,理清顺序。记叙文在结构安排上往往要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不能像记流水账。考生写作时,可以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周庄的现状,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挚而炽烈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渐淡化现状的担忧,以及对保留与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考生也可以以人物思想行为及认知过程为线索,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卖菜人的老茧》,先写人们因为卖菜人手上的老茧而不愿意与他直接交易,后写因卖菜人长满老茧的手托住了一个生命而对其充满敬意。
(4)明确表达,掌握技法。考生写记叙文,要注意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切不可过多地议论、抒情,以免冲淡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从而使文章成为半记叙半议论半抒情的“四不像”。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因为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考生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技法,如材料顺序的安排,叙述方式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展示方法,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行文的构思技巧等。

2.如何写好议论文
(1)明确三要素,掌握文体特征。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主要有立论、驳论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2)掌握常用结构,弄清文章层次。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说理。议论文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并列式,即各个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②递进式,即各个层次之间为层层深入的关系;③总分式,主要包括“总——分——总”式和“总——分”式,前者是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述;后者是先总述,后分述,最后不再总述了。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优秀作文《放下包袱,收获成功》,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人生也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成功”,然后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战胜自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实现梦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幸福”作为分论点,构成三个逻辑清晰的层次。支撑着中心论点,结尾照应中心论点,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
(3)抓准思维角度,打开议论思路。高考作文题一般都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只要考生对事物作多角度思考,进行合理的联想,抓住其中任何一个侧面,并深刻理解这一侧面的特点以及这个侧面同事物整体、其他侧面的关系,便可确立正确的立意角度。考生可以着眼于关键语句展开联想,也可以立足于全部材料蕴涵的意义展开联想,还可以从反面领悟,展开联想等。
(4)情理之趣交织,提升文化品位。笔端流露感情,以抒情的笔调来说理,这是使议论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情感与文中的理趣结合起来。议论文追求的是由事及理的升华,因此,考生不能在事物表象和发展过程上大做文章,而必须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骨”,充沛丰盈的情感形象为“血肉”,这样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3.如何写好散文
(1)掌握要素,精心立意。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文章材料广泛。“神聚”是指中心要统一。散文重在表意,因此立意是否精深,将决定散文的优劣。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没有中心来将材料统率在一起,那么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2)选材精当,小中见大。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凡能鲜明地表意的材料则取之。考生选材时可从局部着手,以一斑窥全豹,以局部表现整体。另外,考生还要敏感地抓住那些表面看来平淡无奇,却蕴涵深刻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材料。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文章抓住“吃山楂糕”这件小事,体现了“童年”与“现在”的山楂糕味道不同,从而表达出“对环境变化的忧与爱”的主题,可谓小中见大。
(3)精心构思,巧于表达。散文的结构要精而巧,而考生可以以意为脉,编织线索,如情感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等。关于表达,考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特点,勾勒人物。②借景抒情,或烘托气氛,或强化感情,或引发感慨,或以景表情。③托物言志。即借助于物表情达意。

(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所谓“真挚”,就是真诚恳切。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写《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死后孩子们梦见她,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要写出真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1.如何做到感情真挚
(1)形象感染法。考生可选取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典型事迹,来抒写人间真情。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摄取初中时候的一个特殊镜头来凸显母子真情: “在出校门的那一刻,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是我的母亲,她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冒着热气的鸡腿,说:‘孩子,饿了吧,赶紧把它吃了。’当时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浓浓的母爱就浓缩在了这饱含真情的叙写中。考生要用真心去体验和再现感人的社会生活,用挚情去表现和吟咏牵动人心的家庭生活,用哲理去品味和感悟引人共鸣的时代生活,进而使作文中充盈着感人的氛围,表现出温暖的情愫。
(2)融情于事法。考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生动叙述,来抒发人间真情。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中有这样的细节叙述:在家境贫寒的“我”参加中考那一天,父亲意外地前去城里陪考,并在餐馆里“慷慨”地叫了一盘鱼香肉丝,吃饭时父亲不停地用筷子给“我”夹肉,而他却只夹素菜吃……考生借事抒情,将浓浓的亲情充斥在字里行间。
(3)直抒胸臆法。考生可以直接抒写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尊重,对亲情的感悟等。如考场佳作《理解》一文,作者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写出“理解你,也因为你理解我。这种情义不仅是父子之情,还融合了朋友之情”这样饱含深情的句子,让读者也不禁为之感动。

2.如何巧妙地浓缩人间真情
(1)捕捉动人细节,巧妙展露情怀。考生在写作时可捕捉日常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尤其要善于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独有的情感和行为特征,表现出细节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情感充溢。
(2)叙述精彩片段,高度浓缩情感。要想在文章中体现真情实感,考生不仅要抓住生活中偶尔迸发的火花,还须在文章中准确叙述。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作者一开始便叙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期待,情感高度浓缩,将“人总有一种期待,不管怎样,期待总是伴人一生的,无论如何,消极期待莫要有,积极期待才可取”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描绘动人景物,情景相融为一。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揭示主旨等作用,使文章含蓄隽永,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例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迷人的山村》,文章以淳朴山村的四季为描写对象,以四季变化为线索行文。文中将小河、竹林、小草等景物在四季中的变化,描写得生动形象,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如此,作者还对四季所包含的内在生命力的变化给予了赞扬,将对大自然的钟情寓于其中,令人赞叹。

(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指文章的材料翔实、具体,能为“中心明确”服务。内容不充实,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没有丰满的血肉,写记叙文形象不具体,没有意境,写议论文空喊口号或堆砌事实论据,自然不能得高分。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如果在这一点上达不到基本要求,文章内容也就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1.怎样做到“内容充实”
(1)关注社会热点。古人就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尤其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讲,考生有相当长的时间远离实际生活,这和高考作文发生了矛盾,因为作文是反映生活的。因此,备考阶段还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写出有时代感和时代价值的东西。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就以刚刚离开人世的史铁生为写作素材,加入自己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
(2)要写我们中学生熟悉的事情。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回到原点》中写道: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这位考生就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起,充满了生活气息。
(3)以小见大。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要从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从一个侧面或局部去反映事物的整体。这样才是深刻的作文。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见证》,在选材时着眼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只选择乡村旅游这个小的突破点,可以算作“小中见大”。

2.为了做到“中心明确”,那么在写作中,有哪些点题妙法呢
(1)标题点题。即在拟题时巧妙嵌入与主题、材料或话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醒目而别致,给人“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感,如考场佳作《道是“有限”却“无限”》,该文的标题就点明了中心。
(2)题记点题。即让表明主题的句子(诗词、歌词、名人名言等)独立于文章之前,作为题记,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主题一目了然,给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
(3)开篇点题。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无论哪种体裁的作文,好的开头,都应该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文脉。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的开头就以“我们人也是一样,常常忽略身边最不起眼的,最平凡的那些爱。要用心去感受爱,感恩爱”点题。
(4)行文点题。即行文过程中,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语句或小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串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给阅卷老师“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阅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一颗心,一双手》,文章先以“一颗心,一双手,创造出美好和谐的明天”点题,然后在行文中以“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为小标题,时时点题,最后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5)结尾点题。结尾点题,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或呼应题目,或照应开头,或点明题旨。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余音绕梁。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的结尾就以“人生均如此,一方面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有幸福;一方面又要不满足,不满足才会去追求、进取,才能抵达人生中的一个个风景如画的高地”点明了主题,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五)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结构完整”,从历年高考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是不存在问题的,除非不能完卷。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文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这是应当避免的。所谓“内在联系”是指各段落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是并列、承接还是递进。写作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考虑。

1.如何做到语言通顺
(1)规范。即语言表达要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合乎语言习惯,没有语病。还要注意词义的轻重、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的搭配,避免使用方言及生造词语,不文白夹杂。例如,“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走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澈的海面,沾着雾气,漾着柔波”一句,用“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孩高挑的身材,鲜明生动;“澄澈”“沾”“漾”等词语使用也很恰当。
(2)准确。即语言要贴切,表情达意要恰如其分,语意无歧义,评价客观,表述不以偏概全。例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和“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中,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正是语言“准确”的集中体现。
(3)连贯。即文章不能有多个中心,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要注意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顺序合理,并注意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与呼应;要有适当的过渡语句。例如,“呀!额头上长出了小痘痘,有好多好多书要念,同班女生的花裙子真的好漂亮,隔壁班的男生比我们班的帅……十五六岁的小女生总爱想些纯纯的小事情。爱想,爱烦,爱感慨!痘痘多了变丑了,好多书念着真累,我怎么没有花裙子,帅帅的男生会打球吗”这段文字,前后衔接连贯紧密,内容上下照应,读起来一气呵成。
(4)得体。“得体”有三个方面:①文体要得体。记叙性文体多用叙述、描写性语言,所以语言要生动形象;议论性文体要有议论性语言,所以语言要严密;说明性文体要用说明性语言,所以用语要准确、简明。②语体要得体。注意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不能夹杂使用。③语境要得体。就是要注意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

2.如何做到结构完整
(1)要有头有尾,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有头有尾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基本体现。没有合理的开头,或者有头无尾都是结构不完整的。因此,要使文章结构完整,必须做到有头有尾。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这世界需要您》的开头:“每当想起父亲,我的笔都在跪着爬行。父亲,您走了三个年头了,可是,当您那并不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的时候,您想到了吗?我和妈妈需要您,这世界需要您。”结尾:“这世界需要您,是的,我亲爱的父亲。我会将这个世界对您的需要转化为对我的需要,对社会的贡献,这也是父亲您所期望的。”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2)要胸有程式,思路清晰。写文章,动笔之前要有总体的构思,清晰的思路。这种思路来源于平时我们学习的名家的典范之作,从他们那里悟到文章的结构模式,做到胸有程式。一般说来,写人的记叙文基本结构形式为:入题(从外貌、语言、环境等方面入题)+铺叙(反映人物性格的事件,叙述要详略得当)+高潮+点题(用点睛的议论、抒情句作结)。写事的记叙文基本结构形式为:入题(由事入题)+事件的发生(清楚明白)+事件的发展(生动曲折)+事件的高潮(感人肺腑)+事件的结局(启人深思)。议论文结构模式:开篇破题+分析论证+结题收篇。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的正文,每一段用一个总领的句子引起:“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世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为浮华的世界注入了一丝安静”。这样展开行文,思路十分清晰。
(3)要衔接巧妙,过渡自然。过渡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写作时,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一般说来,语意的转换过渡,可使用过渡词如“同样”“然而”“当然”“因此”“总之”等。遇到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落之间,可用较小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品味时尚》中有一段:“女人之所以称为花,其原因有二:一是花,会花钱;二是花,花会凋谢的。于是花期一过,这种时尚之花就凋谢了。别怕,时尚的大观园里的花儿赶着趟呢”,这两句就巧妙地实现了由上文到下文的过渡、衔接自然。

(六)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正确”主要指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准确。规范指标点应单独占一格或两格;有些标点不宜在行首使用,如句中、句末的点号;有的标点不能在一行之尾使用,如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有些标点不能兼跨两行,如省略号、破折号等。准确使用标点是要求按标点自身的功能使用,防止一逗到底或标点误用。
“不写错别字”首先指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其次指字体要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抹。评分标准还规定每错1个字扣1分。实际上,那些错字连篇、字迹难辨、标点错乱的作文,往往得不到原本应该得到的分数,考生不可不注意。

二、发展等级
(一)深刻
高考作文是一种即时作文,留给考生审题、立意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如能写出深刻而又有内涵的文章,肯定能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考试大纲对“深刻”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考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是指考生在写作时,要思考并辨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清其逻辑关系,从而挖掘出事物的深层意蕴,进而写出蕴藉隽永的佳作。“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文章或观点具有思辨性,或新颖独到,或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

1.要有本质意识
一个写作者,如果能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进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善于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本质,在自然的存在中找到必然的联系;②要善于探究并揭示现象的共同特征,文中所用的材料既要体现其真实性和代表性,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样才有说服力;③要善于探究并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有的现象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有着必然,揭示了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
如2012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莫隐逸,勇担当》片段。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恬然归隐的思想贯穿始终。沉醉于湖光山色,笑看世人争名夺利,得品质高洁之名,却缺少了心怀天下的担当。“式微,式微,胡不归?”历代文人骚客在官场受挫时就会轻摇小舟,自隐于湖光山色之中。皓月当空,青松如盖,他们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在朗月清风中吟诗作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他们在自然之中陶冶情操,逍遥自在。
然而,剖析他们的心路历程便不难发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气节背后,是怀才不遇的悲伤。他们不能在政治上一展才略,便躲进自然天地间自娱自乐,他们有着博览文史的学识与才情,有着超乎常人的天下意识与感悟,却因一时的怀才不遇便忘却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将才华埋进一座座孤山。
历代隐逸之风,与其说是安贫乐道的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都不是逃避的理由,“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是人生常态,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以担当的精神挽狂澜于既倒。
点评:上面片段列举古代隐者的“出世”行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归隐的实质“与其说是安贫乐道的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这样的立意探究揭示了现象的共同特征,具有本质意识,因而提出的观点颇具深刻性。

2.要有探因意识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都会带来一定的结果。写作时我们不妨尝试着进行因果分析。在探究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时,不能停留在一因一果的层面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分析一果多因(注意抓内因、抓主要原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互为因果等,对多重原因的事物要一层一层地探究下去。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小鱼不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问题吗?》片段。
鱼是不会说话的,当然不可能“忍不住”发问。但既然有人编了这个故事——且不论这故事编得是否符合逻辑,我们就顺杆儿爬一爬。
小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主要是因为小鱼太小。这“小”指的是年龄上的“小”,而不是个头儿上的“小”。年龄小到什么程度?我推测最多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吗?知道大气中的PM2.5含有什么有毒、有害物质吗?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圣吗?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东西?”那好,悉心培养,没准儿将来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们问:“‘二奶’是妈妈的什么人?”家长该怎么回答?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有其规律;孩子的成长,也应该顺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尽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别让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像个孩子了。
点评:作者抓住小鱼不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发问,并分析小鱼不懂“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原因是年龄小,指出“小鱼不懂水是什么”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让小鱼由“不懂”到“懂”。这样,由果探因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使观点深刻独到。

3.要有哲理意识
许多自然现象、生活现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东西,无论成功、失败,欢喜、悲伤,光荣、屈辱,每一种生活体验都值得我们珍视。只要深入感悟寻常的自然景物、生活小事,就能品味出深刻的哲理。一些观点和某些哲理是相关的,在写作时如能品味出某种哲理,文章的立意就会深刻得多。
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水中窥人》片段。
柔软的雨水可以滴穿坚硬的大理石。何也?所谓“滴水穿石”是也。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的,认准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还记得漫画《没有水》吧。那个挖井人,之所以没有找到水源,是因为他挖几下,就认定没有水放弃了,然后换一个地方再挖再放弃,结果功亏一篑。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马克思、恩格斯等没有一个不是坚守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
记住吧,洪水可以从涓涓的细流中产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点评:在立意上,作者将“水”的自然属性上升到哲理层面,从而揭示水的象征意义,使文章的立意跳出了就“水”写“水”的浅薄。这样,深入感悟寻常的自然现象,从而品味出特有的哲理,使得立意非常深刻。

4.要有现实意识
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深刻就应该尽量避开个人得失,要有现实意识。现实意识指关注社会发展主流,关注社会兴衰和民生生活,关注民族、国家、人类的共同利益,表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识或感受。当考生把作文命题放到阅读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时,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进一个层次,才能确立别人没有发现的观点。
如2012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话说“微人情”》片段。
聚焦人潮,来来往往。人,在人潮中拥挤,像无数丝线,中间的交集,即使重复,也很微小,但这些微小的人情,却织就了一张牢固的人情网。
人因为有情而活着,想象着怎样的人生会轰轰烈烈,或者惊天地泣鬼神。而有的人,不屑于小事所带来的情,甚至直接抛弃。
其实,人存活的意义,不在于多么震撼,只在于注重生活的点滴,拥有一点微小却实在的人情,就会有感动或欣喜,就会有幸福或宽慰,因为这些微小的人情,有时会成为人生的屏障,会创造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所以,在这个“微时代”,我呼唤“微人情”。
点评:这是一个“微”时代,考生巧妙地将冷库工人天天向保安问候的行为称为“微人情”,并呼唤“微人情”。这样使得文章的立意避开了个人得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识,让读者耳目一新。

5.要有辟径意识
所谓辟径,即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式,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它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或从反面,巧妙地揭开问题的一角,让人窥见事物的真相,让读者获得蹊径寻幽、顿悟事理的快感。
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生如长河,弯曲而过》片段。
生活需要回归慢节奏,在平稳中开拓人生的无垠,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并非意识着因慢生惰、消极遁世。但世人只羡梭罗的瓦尔登湖,慕其安逸与逍遥,然又有谁知道,梭罗的木屋是自己亲自建造的,他的小木屋溢满泥土的芬芳,他不是一个无为的惰者,而是一个不图快节奏生活的哲人。他的慢与缓是一种淡然的自信,他以勤劳节制勤劳,若非如此,他的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也会暗淡无光。
人生的慢与缓是为了开拓生命的价值,这与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所言的“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时间的意义在于创造”十分契合,我们提倡人生的慢与缓,只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无穷的创造罢了。
点评:大多数考生是写人生要加快速度,跑出更多的路程,而本文作者却冷静地提出:回归人生的慢节奏,以求得人生的宽广与厚实。此为思维的突破,这样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了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因而立意非常深刻。
概而言之,“深刻”既是得分的利器,更是写作和思考的价值所在。为使高考作文深刻,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审题时,可专注于某一点进行突破,以便理解其深刻含义,正确把握主题,发人之所未发。但是,立意必须积极向上,不能违背传统美德,要有个性、理想,不消极颓废。②构思时,应安排好内容层次,注重层次安排、详略取舍、过渡衔接、前后呼应,采用层层剖析、正反对比、引用名言、辩证分析等方法,使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感受。③行文时,对于议论文,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透过现象看本质,查危害挖根源,方使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对于记叙文,应在记叙的基础上融进议论和抒情,或揭示事件的意义,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因事悟理,升华文章主旨,方使思想深刻。

(二)丰富
考试大纲对“丰富”的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主要是就议论性或说明性文章而言的,是指在写文章时要旁征博引,通过恰当地使用名言警句、数字资料,选取古今中外的事例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彰显文章的深刻内涵。“论据充实”主要是就议论性文章而言的,是指论据的使用不在多,而在于充实、有力,让典型论据充分发挥自己的论证作用。“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和小小说等)而言的,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具体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只有“形象丰满”,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事物才会栩栩如生,有层次感、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意境深远”主要是就写景抒情类文章而言的。所谓“意境”,是指文章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深远”可以是景物与情感的融合,情景交融;也可以是运用象征或暗喻的手法,使含意幽远;还可以是充满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以美景真情的交织与融合打造深远优美的意境。总之,作文的丰富是指文章信息含量高,可读性强。
作文内容是否丰富能体现考生素材的积累程度、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世间再无真“狂”人》,文章材料丰富、新颖,列举了龚自珍、钱钟书、刘文典、李敖等人的事例,信手拈来,运用恰当,极富说服力。

1.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材料丰富”?
一篇“材料丰富”的记叙文,一般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服务同主题。即一篇文章中有几个情节,而几个情节又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几个情节看似零散,实则共同表达了鲜明的同一主题。如 2012年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写老祖母带小孙子去吃山楂糕与当年的孙子长大后给自己的儿子买山楂糕的情节,两者都统一在对故乡传统风物消失的“忧与爱”之中,显得和谐统一。
(2)选材多角度。若文章是从整体上写人或记事的,但为了使内容更丰富,考生就可以从整体的层面上切入,从不同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来阐述。
(3)情节忌单一。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尽量使作品表现的内容丰富起来,体现出材料的丰富性。如2012年天津卷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一文中,写“我”与母亲赌气,不吃饭便去上学,“饥肠辘辘”,放学时母亲“拿着一个大大的冒着热气的鸡腿”在校门口等我,情节陡转,再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全文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4)细节添内容。写人要刻画形象,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生动典型,丰满可感。如考场佳作《生活的境界》,写妈妈走出病房后才号啕大哭,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写出了母亲从细微处体察父亲的感受、注重父亲的感受的细腻情感,也体现了母亲内心情感的强烈。

2.如何通过剪辑材料使论据充实?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是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有效材料,因此对事实论据的巧妙剪辑就显得非常重要。
(1)围绕中心取舍。每则材料的内容都是丰富的,可供分析的角度也很多,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而不能全盘照搬。而保留材料中的什么,舍弃材料中的什么,主要依据是中心论点。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要保留,而与中心论点关系不密切甚至是毫无关系的部分,则要大胆舍弃,只有这样才能表述精练又重点突出,使论据充实,从而更好地揭示事理,论证观点。如考场佳作《让安全与我们同行》,文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对于这一例子,作者只保留了它对人们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从反面说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多则材料组接。当一则材料不能充分证明论点的时候,考生可以将多则材料相互组接到一起,用多则材料来共同佐证一个论点。考生须注意的是要对多则材料进行精当的概述,用一句简单的话或一两个概括性的词语概括每则材料,然后将它们组接到一起,使论据既充实又有说服力。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优秀作文《追寻灵魂的脚步》,文中写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他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得知获诺贝尔奖的当天,仍平静地给学生上课。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敢于追求人生目标,不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他没有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成为一个音乐人……”。短短一百多字却写出了三位名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舍弃的重要性。

3.怎样做到意境深远?
(1)精选意象,触景生情。考生在写作时,应尽量选择能够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的事物,以及内涵丰富的意象。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把自己看淡》的开头是这样的:“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松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泉入海乃成其大,松入林方成其广。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考生通过描绘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如小泉、大海、孤松、山林等,来含蓄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深化了主旨。
(2)巧用修辞,营造情调。考生在写作时,要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生动鲜活的比喻、精彩形象的比拟等修辞手法,营造深远的意境,使景物和感情高度统一。例如,2010年高考海南卷优秀作文《至诚,至成》中的片段: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忘记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它们尚且如此,那么人又该如何呢?是的,诚信是这个世界独有的、最珍贵的品格,它给了世界一个稳定的依赖,给了人心一方安稳的净土。文章显示了考生超强的驾驭语言的功底,尤其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深远的意境,使景物和感情高度统一。鲜明突出的对比,深化了主题,拓展了意境。
(3)找出规律,造我之境。我们接触一种事物,不但要看到它的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要想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和结果。

(三)有文采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回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名篇,哪一篇不是文采斐然,令人回味不已、拍案叫绝呢?高考作文亦如此,言之无文,高分难得。考场上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赞赏有加。
考试大纲对“有文采”的具体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呢?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如201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相信:希望就在前方》的文章片段:
他,一位貌似文弱的书生,却有一颗不缩步、不灰心、猛力向前的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身尚存,心不死,终有成功日。
文章多用短句,铿锵有力,长句短句交错使用,使文章显得灵动而不呆板。
2.巧用修辞,精妙妥帖
如2012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勇者的行为》的文章片段:
缺失了太阳的炽热,万物自然会失去生命,没有月亮夜间谦卑的清辉,黑暗也将吞噬整个世界。犹如太阳与月亮于自然界中的位置,我们奔跑于扰攘的人生路上,有的人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将,有的人却在路边鼓掌。然在路上奔跑与路边鼓掌的人,都是这图景中不可缺失的角色。
作者将英雄比作撕裂神秘的黑暗、洒下灼人的万道金光的太阳,将鼓掌者比作悬于浩渺夜空中央、吐露着对太阳万丈金光的歌颂的月亮,比喻有画面感,新颖别致,妥帖巧妙,使得文章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非同一般。
3.旁征博引,富有底蕴
又如2012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在马路上奔跑》的文章片段: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不是好的参赛者。我不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不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寄情于山水,也不喜欢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叹。我爱的是孔子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赞的是孔子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精神。
本段文字除化用拿破仑的名言外,还巧妙运用陶渊明、欧阳修、李白、孔子的名言和人生选择。这里用丰厚的文史知识阐释主旨,语言凝练、遣词造句富有韵味。

(四)有创新
考试大纲对“有创新”的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如何做到见解新颖?
“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新”来,而不能老生常谈。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和精神上的鼓舞。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标新立异”,才容易吸引人,打动人。
要使作文见解新颖,方法主要有:
(1)反向立意。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例如,对“黔驴技穷”反向思维辨析:第一,驴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抗争,虽败犹荣,它是一个项羽式的英雄。第二,如果“好事者”发挥驴的特长,让它去拉车、推磨、耕地,驴子会落个“技穷”而被老虎吃掉的悲惨结局吗?第三,掌权者、管理者应重视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利用其专长,而不能如“好事者”那样胡乱为之,使其“丧失所长”。
(2)新异立意。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例如,对于“黔驴技穷”可以这样来思考:①黔驴技穷,应当谴责的是“好事者”,而不应嘲笑深受其害的驴子没有本事。②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精神值得学习!
(3)高远立意。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有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另辟蹊径,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思想上的制高点。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他听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他就是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氏的背景,于是凭歌声推荐自己。帕氏很是欣赏,了解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如愿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音乐大赛,并获得了名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可以这样来立意:即使你是千里马,你也要竭力嘶鸣。如果没有那一嗓子《今夜无人入睡》,此刻黑海涛大概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或者在一个中学当音乐教师。正是他大胆地唱,一鸣惊人,才打开了成功之门。不同凡响的一声长啸,决定了一个千里马的命运。因此,才华加勇气,便是我们成功的“敲门砖”。不要喟叹世态炎凉,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只有亮出不甘平庸的本色,才能踏上辉煌的人生舞台。而帕瓦罗蒂是一位伯乐,他不仅能识别人才,并且为人才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的立意就会显得比较新颖别致,并且发人深省。

2.如何做到材料新鲜?
在规定性很强的考试作文中,“新颖”往往就体现在材料的新鲜上。其中的“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材料的新颖。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
首先,要选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材料;其次,材料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来。借新编的形式,演绎现代生活的“剧情”,读来情趣盎然。在这里,提醒大家要敢于跳出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的重要方法。只要多留意生活,生活就会给你很多。

3.如何做到构思新巧?
作文“有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要做到“新巧”,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构思的新巧直接体观在文体与文章的结构上。
(1)文体上要创新。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越来越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传统体裁已经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童话、寓言、散文诗、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诊断报告、网络论坛等形式都在高考作文中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芥子纳须弥》,全文以对话的形式诠释了“凡事不必太专注于自我”这一中心论点,文体新颖,形式别致,加上主题深刻、语言厚重,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
(2)结构上要创新。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完整是对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严谨是对文章结构的更高要求,创新则是对文章结构更进一步的要求。一篇结构新颖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篇结构新颖的考场作文,会带给阅卷老师畅快淋漓的美的享受,并因此获得高分。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全文结构精巧,如每一自然段分别以“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个音乐的天使”“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位心灵医生”“这世界需要你,因为没有你的世界会降温”“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道看不见的风景”等语句为段首,结构鲜活灵动,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兄弟,请给我一角钱》一文,作者从20世纪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相当流行的一首歌写起,以“我曾经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经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请给我一角钱,好吗”结尾,强调自己那两元钱得来不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如何做到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推理想象的实质是把逻辑推理的基本程序应用在形象思维领域之中。那么,怎样推理想象才有独到之处呢?就是要将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写出一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其原则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