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技巧

发布时间:2022-4-1 14:29  321次浏览  作者:欧阳振有

当前,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事可写、无材可用,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积累素材的同学,要想在短期内走出写作中“无米之炊”的困境,當务之急就是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积累素材、运用素材的训练。

高考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处处是语文,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不怕没素材,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的素材,其来源大致有四个:

1.初、高中教材。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参照,教材所选取的素材一般都是经典优美的文章,古诗词更是结构严谨、辞藻优美,同时教材中的不少文学人物形象更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典范,这些素材,我们都可以作为经典在我们的作文中加以灵活运用。利用好语文课本,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条捷径。

2.文学常识。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古至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英雄人物,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他们睿智的哲理语言,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

3.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中,有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经典情节、意境等,我们只要能充分利用,同样可以使作文出彩。另外,课外书中的许多充满哲思的名言警句,也能使我们的作文增色。

4.时代素材。晚自习时,利用半小时看新闻联播,通过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课外时间,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阅读课时,阅读时评,补充一些新鲜血液……考生若能从这些途径积累新鲜的时代素材,并在进行筛选后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可以让作文更有强烈的时代感。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

素材,是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然而,当前仍有不少同学不热心于素材的积累,特别是语文科基础薄弱的同学,更缺乏素材积累的观念。当面临紧张备考的情况时,想大量积累素材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一定的素材,就得改变素材积累的理念,做到“以少胜多”,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深度掌握几个名人。深入挖掘自己最感兴趣的新时代名人或新年感动人物,掌握其重要的人生经历、事迹、言论和其中包含的人生意义。把名人写进作文,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2.深度吃透几部名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部名著,对其写作背景、内容、人物、经典语句多分析、多记忆并迅速消化,以备运用。如果能对其灵活运用,便能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与厚重感。

3.深度了解几个思想原点。一些名句、名段、名言、警句、典故等,往往深含哲理,能启迪人生的智慧。比如“‘平语近人”中的金句,往往是作文构思的出发点和思想的原材料,以其为素材,能使考场作文“深刻”起来。

4.深度理解几篇古诗文。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的精华、文采的宝库。深入理解课本的文言文、古诗词,充分理解文中的人物、名句、思想、意境,把它们当作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以使作文变得“有文采”。

5.深度思考时代的新思想。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新时代、新生活、新思想,要深入思考,要与时俱进,在作文中注入新时代元素,使作文具有新时代的特色,比如“学习强国”,就有不少时代素材,如果能加以利用,必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高考作文素材的加工

有了几个名人、几部名著、几个思想原点、几篇古诗文、几个新思想的素材,是否就意味着可以提高作文分数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原文照搬,不进行加工,这样的作文就会没有一点生气。为此,我们必须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素材进行加工。

1.素材仿写。对我们手中掌握的素材,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我们可以按照主题的要求对素材进行仿写,仿写时要考虑修辞、句式、情调等。比如仿写下面这段素材: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仿写:没有潜心钻研核弹的邓稼先,没有勇于创新火箭的钱学森,没有专心研究气象的钱三强,没有领军现代印刷术的王选,中国的科技必定会苍白得多了。

2.素材扩写。扩写就是在忠于原素材主题的基础上,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把简单、概括性的内容扩展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内容,比如扩写“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卑也。”

扩写:强者弱者不过是出生之时暂且的差别,强者因强懒惰懈怠,沾沾自喜,孰谓不可落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囹圄之中;而弱者因弱奋发图强,徐徐谋之,谁焉知不可开拓“朽木细琢亦成才”的漫漫人生路。强者不自喜,以先天之强劲优势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弱者不自卑,以后天之不懈意志一以贯之,徐徐图谋,以一率众,以众领万,方是蓄力于民族复兴的葳蕤春潮的最佳姿态。

(《节选自2021年新高考优秀作文《深耕体育沃土,高擎复兴大任》)

3.素材压缩。对一则内容较复杂、文字较长的素材,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压缩,保留其主要内容,把它压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比如压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这个素材:

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初到华坪,遭遇人生最低谷;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历尽万难,也曾一度想放弃。帮助20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建校10多年来,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12年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多公里,走到了许多大山里“汽车轮子到不了的地方”。

2021年,她获得“七一勋章”“时代楷模”等荣誉,面对这些荣誉,张桂梅很淡然,她说:“我就是个山村女教师,还是个老党员,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压缩: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12年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多公里。面对“七一勋章”“时代楷模”等荣誉,张桂梅很淡然。

高考作文素材一材多用技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与本质,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则素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思考角度,也往往會从中挖掘出不同的观点。在考场上,考生若想凭借少量的素材应付千变万化的作文,就要掌握并运用以下几种“一材多用”的方法:

1.顺藤摸瓜法。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由表及里,开掘出事物的深层意蕴,这是一材多用最常见的方法。生活中许多素材是以叙述的形式出现的,所叙述的内容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就会有不同的意蕴,所以我们在利用素材构思行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挖掘素材的深层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多角度地使用素材。例如《少年壮志,青春许国》(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1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平均年龄27.7岁,最小的不过19岁;长征的队伍里,一半以上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回首来时路,一代代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民族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这则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品读:

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心怀爱国主义,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中我们也更加体会到,只要燃起爱国主义的炽热情怀,就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时代使命。我们要以青春砥砺新征程,以“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人生的绚丽篇章。

通过品读,只要我们对素材再进行深挖,就可以挖掘出以下的意蕴:

(1)青春永奋斗,青年最爱国;

(2)新时代的青年一定可以在建功立业中谱写更加绚烂的青春乐章;

(3)以青春之我谱写大国华章。

2.另辟蹊径法。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只要转换一下角度,不走常路、旧路,就会发现新的风景。如高中课文《鸿门宴》中的一位主要人物——项羽,我们都很熟悉,然而在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时,多是贬多褒少。

所以,我们若想要以项羽为素材,就要使立意别具一格,就必须打破常规,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从不同的途径去寻找新的出路,那我们就可以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作文章,这样定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项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壮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

(节选《失败的英雄》)

3.旧材翻新法。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从角度上出新,从旧事旧例中挖掘出新意。普通的材料,用新颖的手法来表现,就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秋日》《登乐游原》及对橡皮的看法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例子。如一说到秋天,人们想到的便是萧瑟凄凉,然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偏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样的好句;一谈到夕阳,人们想到的便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叶剑英元帅偏吟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样的佳句。再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的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的无私奉献。

4.发散思维法。它是一种多元解读的方法,是我们看到一则素材的时候,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运用方式的一种思维形式。作文素材的发散思维,不是要求我们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而是要求我们应有更多的创造性。利用素材作文时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不仅可以从立意方面提升文章的新意,还可以从修辞、文体、表达技巧等方面增强文章的新颖性。下面看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则素材的多元解读: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在天安门广场上、城楼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献词,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

这坚定又响亮的声音,来自祖国的心脏,是青春的誓言,是青春的礼赞,也是年青一代的心声。这也让我们看到,今天的青年人,依然英姿勃发,斗志昂扬。

十位预备领诵员,只有四位领诵者,22岁的冯琳来自浙江嘉兴,那是红船破浪起航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小她听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长大,诵读中饱含对党的真挚情感,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而100年前,我们的先辈也正青春年少,也曾如此英姿勃发、斗志昂扬。在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像毛泽东、李达、陈潭秋、王尽美这样的青年,他们自一艘红船扬帆起航,敢教日月换新天,敢让山河换新颜。百年过去,信仰、真理的强光照耀中华,青年书写的红色印记始终不变。

运用发散思维,多元解读:

(1)用青春照亮中国的未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今天的青年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寄予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他们许下青春的誓言,以青春奋发之精神,将青春之中国照亮!

(2)对党庄严承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词铿锵有力,这是中国青年人做出的最庄严的承诺。这是中国青年人以自己的担当、奉献、拼搏、付出证明了自己。

(3)感念未能上场的付出。虽然还有六名预备领诵员没能站上领诵舞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曾经的付出和坚持毫无意义。在一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主力都是替补,她们没有“自我”,只有“我们”,正是因为有没能领诵的六名预备领诵员的存在,才使四名领诵员表现得更加出彩。我们在看到风光无限的四名领诵员的同时,也不要遗忘和忽略另六名预备领诵员。我们在看到一些人风光的同时,也不漠视另一些人的付出和坚持。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4)争做“强国有我”的自信青年。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少青年在激情满怀的年纪,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无数青年前赴后继成为救国图存的主力军,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如今,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成为强国路上最亮丽的风景。

以上“多元解读”告诉我们:“发散思考”,就是结合一个典型材料,学会变换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解读素材,从而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结束语

“一材多用”的技法,揭示了素材的变通规律,拓展了写作的思维空间,它只需考生掌握少量的经典素材,哪怕考生掌握的素材非常有限,也能让考生由“拙妇”变成“巧妇”。灵活运用“一材多用”技法,能真正意义上地解决考生“无米之炊”和“有米而不会下锅”的难题,让考生创造无限的精彩,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