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要求语言准确严谨、简洁凝练、生动有力。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学们想要在高考中取得作文高分,可以做到素材的丰富鲜活、思想的深刻独到。议论文虽说是主要靠逻辑的力量来说理,但是提升议论文语言的“言”值也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加强。议论文的语言,不仅要追求表达规范,准确连贯,还要追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修辞的妙用,文句的表现力等。“言立而文明。”枯燥的语言,让文章面目可憎,而生动的语言,则使文章熠熠生辉。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从阅读积累、模仿锤炼开始,也能一定程度地提升我们议论文语言的魅力,为我们议论文写作取得高分再加一枚砝码。
为了使我们的议论文语言富有文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敲字词
推敲字词,就是对词语进行比较、选择、推敲,以达到简洁精炼,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于情趣。成语大部分由古代相承沿用下来,或源自诗文典籍、神话传说,或取材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来自民间口语,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和风格,蕴含着民族思维习惯和智慧。作文当中合理灵活地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可以使议论文说理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哲理深刻,也会使文章语言形成典雅匀称、和谐铿锵之美。
如2016年江苏高考优作《寂时吾有声》中的一段:“深人所见之处亦深,浅人所见之处亦浅。”这群人能透过绝壁看到坦途,透过迷雾看到星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见与众不同,所思另辟蹊径,所言也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字字句句,只言片语,有如钢琴的键,触一下,敲一下,各有各的音色、强弱、节奏。这些独特的旋律,无不闪着个性之思,燃着创新之火,让在迷茫混沌中打滚的我们惊醒并惊艳,转而境界洞开,山河毕现。”这段话的亮点除了开头用“透过”形成的三个整句,也在于后面运用一连串成语“与众不同”“独辟蹊径”“耳目一新”“只言片语”。这些成语让文段更加简洁凝练,意义深远,显示出了作者强大的语言功底,避免了语言上的直白无味。
此外,字词推敲的效用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拟题上。如2013江苏高考作文“蝴蝶与山洞”有一篇优作就用成语“一叶知秋”来形象地表明“心细如尘,能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不能观,悟常人不能悟”的文章主旨;再如2015年江苏高考“智慧”一篇优作《大智若愚》,标题就已经见出作者对“智慧”这一核心概念的辩证解读。诸如此类,注重标题语言的打磨,能够在作文一开始就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变换句式
在一篇文章中,要组织好一连串的句子,需做到“严密而多变化”。“严密”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多变化”一般指句式不单调,能根据表达对象、目的和具体语境灵活变换句式。
首先,一篇议论文,全用整句,会显得呆板;全用散句,则会缺少气势。一般来说,长句结构复杂、层次较多、表意严谨、精确细致,适宜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简洁、明快、灵活。如果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在整齐匀称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有致,必能使议论文节奏上鲜明而富于变化;语势上强烈有力。
如2014年天津高考优作《关注》的片段:“由此看出,真正的关注。不是迎合,而是引领。迎合,关注的是老百姓所喜欢的;引领,关注的是老百姓所欠缺的。迎合,是鼓励娱乐;引领,是修补思想。文艺界人士理应担当起精神引领的时代职责,而不应只关注眼前利益。况且,票房与影片的精神品格并不矛盾。《南京!南京!》的票房破亿,标明中国百姓并非低幼、脑残。娱乐时代,百姓更期待着精神风同标的引领。”用几组对称的主谓结构判断句,来阐释“真正的关注”的特质,既使得整段说理文字气势磅礴,也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再者,反问、设问等疑问句式的使用,通过设置问题,既摆明了自己的困惑,又引发阅读者深思,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现象的铺陈,对根源的挖掘,做到直击根本,直陈时弊。语言上也摆脱了千篇一律的陈述,增加了文章的抑扬感。
如2016年江苏高考优作《亮剑无声处》的片段:“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在无路处亮剑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走了很远很累,却忘了为何出发。”喧嚣迷离的社会中,我们追逐的究竟是什么?能在一路上坚持本心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迷失自己的道路。何不在众人挤满羊肠小道时,揣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勇气,开辟星光大道?何不在众人反复困扰之际,怀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守,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唯有在无路处亮剑,方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己。”这是一篇特别规范的议论文,没有特殊写法的尝试,但单就这段文字,“然而”后面,用反问句启人思考,之后又接连使用反问句,引发对现实之浊的讨论,有忧思、有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
反问设问句的使用,也可以放在开头,用于论题或者观点的提出。如2013江苏高考“蝴蝶与山洞”优作《静静呵护一朵花开》)的开头:“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变常规的陈述式的观点句为问句,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设悬,这样的开头更引人思考。
三、巧用修辞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在议论文中恰当的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格,既能为议论文语言的形象性增添色彩,也有助于更加生动地阐明道理,增加语句的表现力。
“善为喻者为天才”,古今中外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阐发事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以“铁屋子”喻当时的中国,画出中国的封闭沉闷而坚固难摧,足令鲁迅等先觉者绝望。这种为现代中国状态的生动刻画,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喻,韦伯“理性的铁笼”,《宽容·序言》中的无知山谷一起,让我们形象直观地理解到国家、制度、理智诸方面的蒙昧结出的苦涩果实。
我们的议论文写作同样可以用比喻,取象附理,使议论文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易懂,使枯燥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明白。
如2011江苏高考“拒绝平庸”的一篇满分作文:“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也过完鞋匠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在“拒绝平庸”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一只平凡“麻雀”唱响的精彩之歌。文章开宗明义,“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麻雀”者,芸芸众生也。作者先化用诗人的名言,劝诫大家坦然地接受平凡,争取做一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麻雀”。但仅此远远不够,还要“会唱歌”,以此来表明“拒绝平庸”的态度。这个比喻平中见奇,取譬恰当,喻理成趣,意蕴隽永。
还可以用排比来使道理论述得更周密、更透彻;增加议论的气势美,读起来有痛快酣畅之感;也使得语句富有节奏韵律,让人击节称叹。
如以下这段文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己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已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是展开部分,一系列人事的排比,且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经纬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琅琅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至于引用,应该是议论文写作中大家并不陌生的技法。引用古代诗词,能够增添议论文语言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富有诗意美、古典美,充满雅致的情韵。
如2010年福建高考优作《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铎醒世。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短短的一段文字,指出“让思想转个弯”的意义与作用,连续引用诗文等,而且用得巧妙、精当,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说理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知识的积淀。
议论文的标题也经常化用诗句,使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如2018年全国Ⅱ卷一优作标题为“莫让浮云遮望眼,风物常宜放眼量”,前句化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后句化用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巧妙焊接诗句,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新颖别致,匠心独运。
此外,引用名言警句,既展示自己的阅读积淀,又使文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增强语言的哲理美。特别是那些贴近主题的名句,点缀在文章之中,增强文章理性之美。
如2016年苏锡常二模优作《小王子之殇》写到:“童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孩子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正如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的慨叹:“那样的孩子活在忧郁的世界,于是变成了忧郁的人。”于是小王子从那个喜欢天竺葵的孩子长成了自己所厌恶的某种成年人。当圣·埃克苏佩里如此呕心沥血去构筑那样一个天堂,定料不到在这里,孩子们正在成为娱乐至死舞台上的殉葬品。进而我想起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一书中的呐喊:“别让孩子们在大人中迷路!”我希望当下的社会,不会沦为尼尔·波兹曼笔下的预言。笔者并非一味攻讦文化生产者们的唯利是图,而是更期待文化唯美而智性地复原。我们正在强行灌输一种催化剂,于是孩子们过早地远离了自我。而真正的孩子是丰子恺笔下那群奔向太阳的孩子,他们所演绎的是富于思想活力的成长过程而非窒息在娱乐死水中的小王子。”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要指出“孩子们正成为娱乐至死舞台上的殉葬品”这一观点,没有急于强行摆出自己观点,而是想到村上春树的慨叹,用名人的感慨来引出自己的观点,避免了说教;然后再想起张方宇的呐喊,借此来呼吁人们不要让孩子远离自我,让孩子成为丰子恺笔下的孩子。这样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展现自己的人文底蕴,更能让读者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丰富文章的内涵。
其实,除了诗句和名言外,流行歌曲为中学生喜闻乐见。它不但题材广泛,旋律优美,而且歌词洗炼,易学易记,其中不乏妙言佳句。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借他山之石,来达己之意,应该说是别出心裁、匠心独用,这不但可以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富有生活气息,也可给你作文的语言带来形象生动、活泼风趣之感,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四、借助(其他)表达方式:
议论文的说理,不总是通过高度抽象的语言来完成。我们在议论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抓住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某一场景的画面特征进行描述铺陈。这样用描写、叙述的表达方式来说理,使得道理的阐释充满形象感,问题的讨论富有情境感,寓理于境,增加了议论文的抒情性和可读性。
试看2011年江苏高考“拒绝平庸”优作的一个片段:“终于,当敌方阵线被撕开的那一瞬间,我的机会来了,渴望血染战袍透甲红的畅快淋漓,渴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渴望拒绝平庸证明自己,我义无返顾地跨过楚河汉界,而后便左冲右突,一个劲地向前。拉车、牵马、拱炮是我的拿手好戏,破象、吃士、逼帅是我的精妙绝活。曾经不堪一击的小兵拒绝平庸,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兵不再平庸。当孤傲的战车面对我与我的弟兄只能无奈地自嘲“自古双拳难敌四手”,当威风的火炮失去了炮架的支撑在我面前不堪一击,当“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战马不经意间被我锁住了去路、缚住了马脚,当我撕开士象的坚固防线,当我挥舞着长矛刺穿敌方将帅的胸膛,我在他的眼里读出了失落,读出了恐惧,而更多的却是不解与震惊。他不知道为何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却有拒绝平庸的力量,他不敢相信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竟能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本文以一个小“兵”的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行文。“兵”只能永远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往往是决战沙场,赢得胜局的最后的英雄。“兵”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多么精彩的构思和立意啊,请再看看文章的描写,该考生的想象力和语言功底令人赞赏。
最后,我必须郑重地提醒大家,胡适曾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厚实的思想、真切的感情为基础,单纯地为了语言优美而优美,那就本末倒置了。
教师点评和修改意见
这篇文章已然有了一篇抒情散文的形态。原文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对余光中诗文中的“文化记忆”进行解读,“我”的人称使用,已经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抒情性;用词上多挪用余光中诗文中的古典意象,使得全文的语言生动优美,值得咀嚼,也可见作者对余光中作品的熟悉程度,显示出充沛的文气。
既已使用了第一人称,不妨大胆一点,用第一、第二人称对话,类似主客问答的形式,推动情感的层层抒发,实现意旨的最终彰显。
词、短语、句子的表述不妨再苛刻一些,追求排比、对称造成的句式上整齐感,和语言风格上的古典诗意,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