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带着这束光,去远行 - 思维脱俗、立意新颖

发布时间:2019-2-12 10:21作者:吉林一考生阅读:952
  • 内容点评:作者以超凡脱俗的思维方式,结合作文命题材料,把“光”发扬光大,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继承联系起来,审题准确,立意新颖独特。
  • 表达点评:“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自在飞华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些诗词素材串联起来以认证作者对“这束光”的感受,形象而典雅,论证充分。
  • 特征点评:不论是对“月是故乡明”的感受之语,还是对“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哲思喷发,都有一种浓浓的诗意充盈其间,令人回味无穷。(2017年高考满分议论文

带着这束光,去远行

万字通化,千钟饮尽,有万卷兴亡胸中事,有人文而化成天下。在泱泱华夏的热土上,我看到了经千年积淀留存下的历史遗迹,我感受到了它纯情灵动,我听到了它的召唤。它是悬挂在稀星之中的中华之月,它用它的光传达着无数的期待。这月承载着千年的沧桑却始终将它明朗的光亮源源不断地输于天下。

“月是故乡明”,因这月光的明媚而变得内倾,因这月光的纯情而变得灵动,因这月光的明朗而变得浩荡。这束光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隐秘,有“自在飞华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伤,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自信。月永远是明的,光永远是亮的,却需要一种一饮千钟的豪气内化这束光,并把这光照亮更远的旅途。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要有一种对文化内省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并使独立思考成为熔铸新文化内涵的动力,成为独立人格精神的保障。古有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争辩,所谓的“格物致之”与“吾本吾心”的争论,其本质其实一样,都在强调对外接受文化、自觉成熟,并内化于心,两种思想也都是将本身的文化内省,似乎有着唯物的内涵。

自古明月,此刻最圆,自古月光,此时最明。这种月光给人以自由的向往,接受着它有对人事代谢心得的感悟。当我站在庭户之内,我只能被这狭小的空间所阻挡,再宏大的力量反射出的终究是堂户的月光;在四海八荒之内吸收它的光芒,则会以风雨为养料,既自觉又不自觉地进行内化。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所以他开始进行了文化苦旅。他看到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同时也在找回遗落的精神。

余秋雨的散文随着他的足迹,视野不断扩大,跨越纯文学界限,走向更远的旅行。我们所把握的光大多是庭户之中的一缕,再吸取内化也不过是旅途中所需的一滴水,而面对悬挂在华夏之上的月亮,我们却要在旷野中、草原上,自由地借鉴,无限的内省使这束光不被变质地消费。我听到了它的号召,在天下之广宇,它希望有人能带着这束光去远行,即便是一段苦旅,却有着被重新诠释的新能量。

这束光是在天下的浩大中内化而成的,它的光是我们认为最明亮的月亮赐予的,在庭户间我们抓住了它寂寞惶恐的背影,在天下广大的胸怀中我们却有了无限思索的动力,这是在更高的视角,更远的目标下积淀的能力和意识。为了这束本就明媚的光,我们要去远行,去感受它永恒的力量。

高考议论文点拨
  • 高分作文不管运用哪种结尾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其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其二,升华主题。扣题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提炼升华主题,常常表现为范围扩大,程度加深。从某种角度说,议论文也好,记叙文也好,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结尾都要“扣题”。结尾对于高考作文定等定分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