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与忍让 - 举例广泛(54分)
- 文章从材料中提炼出要宽容和忍让的观点,切合题意。文章中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对论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很有说服力。文题“宽容与忍让”是并列关系,作者没有顾此失彼,但也并非平分秋色,以宽容为主。在论证方法上,既有例证法,也有引证法。结构上,先论述宽容,再论述忍让,最后阐明两者的关系,收束全文,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式,非常严谨。语言很有力度,尤其是排比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如:“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宽容是对文明的考验,使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得到改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对他人的尊敬,人谁无过,当容其改。”但本文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题目所给的材料只字未提,甚为不妥,因为你的联想和思考是由材料触发的,不能将材料置之度外。
- 文中的引用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显示了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江西武宁佛香山弥陀寺的对联,雨果的名言,《尚书》中的“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明代学者杨继明的话等等,作者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且恰到好处,是值得称道的。
- 总分54:内容18/表达18/发展18
宽容与忍让
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宽容是对文明的考验,使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得到改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对他人的尊敬,人谁无过,当容其改。
江西武宁佛香山弥陀寺,有一尊笑嘻嘻的弥勒大佛。在它的身旁,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下联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这副楹联,体现了佛教的宽容忍让的处世哲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弥勒大佛这一形象。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他的爱心多于怨恨,他乐观、乐于助人,而不是常怀悲哀、怨恨。
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天夜里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他知道又有人溜出禅院违反寺规了。他把椅子移开,自己蹲在那里。不一会儿,果然有位小和尚翻墙,踩着禅师的背跳进了院子,当小和尚发现是老禅师蹲在那里时,吓得说不出话来。而老禅师不但没有责罚他,还让他多穿点衣服。可见宽容也是一种教育。
宽容并非忍让。在纷繁的生活中,忍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忍让不是事事忍让,忍让不是懦弱。忍让是顾全大局的体现,宽容后才有忍让。忍让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包容他人的浅薄,这样做是一种至高的心境。忍让也是一门学问。
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囗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他本想问这是哪个州的兵团,没有说清楚。谁知路人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大笨蛋!”林肯面对这一斥责,只说了一声“谢谢",毫无怒言。
杨继明说过:“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可见,宽容与忍让是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宽容他人,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忍让他人,用自己去感化他人,这样的人,必定是可贵的,性格必坚韧,并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面对他人的过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用理性来判断,以柔克刚。宽容体现了文明和进步。曾几何时,我们对腐朽思想不屑痛斥;曾几何时,我们对国外商品加以排斥;曾几何时,我们对卷发、喇叭裤嗤之以鼻。不懂宽容与忍让的民族无法进步,高度发展的文明应是一种对待不同文化更宽容的文明。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人与人相互宽容,人与社会相互宽容,人与自然相互体谅,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宽容与忍让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宽容才能忍让。最后这两句话,也正是我最想说的:“论人之善,忘人之过。记人之长,忘人之短。”不会宽容他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宽容的。
- 行文展现才情,在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一些考生能将对生活的思考、阅读的积累、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奇特的构思移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运用娴熟,等等。请看下面的片段: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行走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些挫折与痛苦。心智尚未成熟的我们,内心充斥着迷茫与不安,我们不知道明日是否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而父母的鼓励往往是拨开乌云的阳光,带我们迎接远方。图中的两个孩子截然不同,一个常常冲击满分,而另一个则游走在及格边缘。但两人却有相同的遭遇:达到父母的标准,“糖果”奖励,若是未能达到,“棍棒”伺候。(2016年山西卷《差了的只是鼓励》)
- 这段文字能引名言,能用比喻,能用短句,语言摇曳多姿,放在文章的开头,自然会为全文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