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出现了“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或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实际上就是“交际语境写作”,它具体鲜明的明示了交际语境的要素,或规定读者或规定作者或规定目的或规定问题(话题)或规定文体或规定表达方式,这六个基本要素,或给定一个或两个或更多,它除了防套作,更多的是强调了写作的交际功能,回归了写作的本质。
如今,有消息传出2018年要出“分析性写作题”,其实,这种题型,更强调了理性思维,大大的考验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求方法论。如果真迈出这一步,就更与申论、国外大学考试接轨了。
其实,如果出了这样的题,也没什么可怕的,论述类文章本身就是以分析为主的,论证就是分析;再说,也不可能一下脱离任务驱动型作文,一定会有延续性,我想,会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提出“分析性”的任务要求。
命题者与备考、考生总是一种博弈关系,你要押题,他要反押题,所以,2018年作文题,一定是“创新性”的,就像2017年全国题一样,好像很新颖,其实一想,就是“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只不过增加了“选择性”,给了考生更大的自主权。
所以,备考2018年高考,还得研究近三年的真题。如果2018年考试说明出来了,那上边的例题,就尤为重要了,还记得2017年考试说明的例题吗?想想,与2017年考试作文题,本质上有区别吗?
说远了,老老实实研究考过的题吧。
二、“写作任务”与“作文材料”什么关系呢?
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此题的写作任务是:
①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一一下达的任务是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材料是分析的对象,强调就事论事、以理论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以上事情”,是什么事情。对这个事情,发表你的看法。这是核心任务。
②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一一这是对象、文体任务。
③ 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一一这是内容任务,要论述类的,价值判断。阐述,要注意体现思维过程。侧重因果分析。吴炳忠
2、2015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题的任务是:
①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谁更具风采”提示考生要选出其中一人来写,并指出他们具有风采的原因。这是核心话题,这是核心任务。
②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一一综合是要看到三者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
③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一一这是思维任务,与“更”呼应,强调“权衡”。也是写法任务。侧重比较思维。
材料中有分析对象、有话题、有原因,材料是权衡、思考、选择的依据。
3、2016年【全国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此题的任务是:
①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一一这是一个多元立论要素题,至少有五个要素,请根据材料,意在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材料是作文的依据。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在意必须联系个人语文学习的体会作文,有事例有感悟。
②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一一这是写法驱动,也是核心任务。明确了比较对象。侧重比较思维与关系思维。
③ 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一一这是文体任务,要求写论述类作文。
4、2016年【全国课标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题的任务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一一综合即整体全面的看,选好角度,即必须是“中心角度”,以体现“综合”。较之,前边的题,它的任务似乎不那么具体明确。与新材料作文没有太大分别。“分享”“创新”是材料的核心含意。
下达的任务是,综合(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在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含意,适当引申,分析论证。先就事论事后就事论理。侧重功能思维与现实分析。
5、2016年【上海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目虽然没有冠以“话题”的名称,但实际上是一个“给话题”的写作题目。材料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个话题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出了规定。材料是由头,引出话题,任务是,这种现象引起了了你怎样的思考。思考就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强调就事论理。
“看法不尽相同”,那么就说明有分歧、有矛盾,暗示写论辩型作文。可见,任务规定了话题、规定了写法、规定了文体等。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是提示也是限制。侧重思辨。
6、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I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的任务是:
①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一一“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你,是作者,所认识的中国,是写作对象、是大范围,两三个关键词,是内容小范围。选择,最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合并同类项的。
② 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一一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外国青年,是读者,帮助读懂中国,是写作目的。
③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一一要揭示两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既是写法驱动,也是内容驱动。侧重相似思维与逻辑思维。
④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7、2017年全国卷II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的任务是:
①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一一这是思维驱动、也是文体驱动,感触,是读了六个名句,你思想上的领悟是什么。思考,说明写论述类文章。写作思维应该是读名句,浮想联翩,有关的人和事历历在目,由此思考,有感悟、领会。
②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一一这是立意驱动。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辩证思考和关系思考的有竞争力。
③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一一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三、小结:
这都是给材料给任务的作文。"任务”指令你写什么怎么写等,“材料”是完成写作任务所依据的信息一一写作的内容及含意等。
命题形式,这种作文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任务,三是写作要求。
要求考生在材料范围内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内容等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任务完成的如何是评价作文优劣好坏的主要标准。
材料对作文起很大的限制作用。材料是作文的内容范围,也是作文的含意范围。作文的内容、主题都不能离开材料。从这一点说是新材料作文,但是,它又增加了明确的任务。作文离开材料、任务都是不行的。不像过去的给材料的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标题、话题是主要的、核心的。
审材料,只是完成了审题的第一步,第二步还得审任务。任务是必须完成的指令。审完任务之后,还得根据任务,重新审视材料,或审视审材料的结果。
如果,先审任务,带着任务审材料,是比较好的做法。吴炳忠
任务是明确而具体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材料的范围内,任务小于材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大于任务,为防套作,为精准考查考生的能力,发出了任务指令。
具体说来:
1、有的材料是“引子”,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是提示也是限制。如,提升语文素养题。
2、有的材料主要起说明的作用,提示了内容范围、立意范围、选材范围。如,预测。
3、有的材料主要起解释作用。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4、有的材料主要起帮助理解作用。材料帮助考生核心概念的含义,给出了解题的方向。如,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预测是生活中的预测,不是算命。
5、有的材料起辅助提示的作用,任务是主要的,如,比较、权衡的对象、标准、内容等。
6、任务的作用:
有的任务表明写作范围,内容等,如,对此你怎么看。
有的任务表明写作范围、内容外,还表明写作重点、对象、主旨等。如,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有的任务还表明了写法、文体等。如,写一封信、比较、引用等。
任务的指向是材料,任务的答案源点在材料中寻找。
7、读懂材料,帮助你理解任务,审题的重点仅仅放在材料上是不行的。要材料、任务兼顾。
8、材料的内容比任务的内容要丰富,又因为是任务驱动作文,就必须按“任务”作文,而不能仅仅按“材料”作文。
9、任务驱动作文,所作之文必须与每个任务形成呼应,要一一落实,这是“死”的要求。至于哪个重点落实,哪个一般落实,详略有异罢了。
10、有的强调就事论理,有的强调就事论事,有的先就事论事后就事论理。这要分辨清楚,否则,劳而无功。
11、材料和任务一起,提示你写作思维的侧重点,也要注意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