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并不等于寂寞议论文800字作文《孤独之辨》
孤独并不等于寂寞议论文
孤独之辨
孤独,是一个很寻常的词语,字面意义浅白,解作“独自一个人,孤单”。但在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的语境里,孤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特征和生存状态,更是一种有深厚内涵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积淀。作为一种心理和生存状态的孤独,很多人或许有过短暂的体验,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况味?(文章开头,先对“孤独”一词作字面上的诠释,继而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为下文探究其与“寂寞”的本质区别作铺垫)
常听人说:我孤独,因为我很寂寞。不错,寻常意义上的孤独和寂寞常是连体兄弟,因为二者都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感受。不过,这一语境下的孤独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完全是两码事。(点出“孤独”和“寂寞”在“文化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寂寞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体验的心理状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孤独却是特立独行者才能拥有的一种精神境界。寂寞反映的是一种世俗心境:失意时会寂寞,得意时也会寂寞;群聚时会寂寞,独处时也会寂寞。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情感的境界,它与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毫无瓜葛,它是崇高精神的载体,它浸润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沉淀着一种历史的精华,它是一种高贵精神和超凡人格的象征……所以,我一向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超凡脱俗者的精神体验。(具体分析“孤独”与“寂寞”之间的差异,突出“孤独”乃是“超凡脱俗者的精神体验”这一本质特征)
垂钓濮水的庄子是一位高傲的孤独者。面对楚王“愿以境内累矣”的巨大诱惑,竟然“持竿不顾”!——他视高官厚禄如敝履,宁愿与秋水游鱼为侣,让自由的心灵遨游于广阔的宇宙,将自在的精神凝铸成文学与哲学的丰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是一位觉悟的孤独者。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干,宁愿守着那几间茅屋几亩薄地与“飞鸟”为伴,与“南山”为邻,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贫日子。最终,将现实的苦闷幻化成一座美轮美奂的空中楼阁,给后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狷介之士营造了一处精神的庇护所。
大卫·梭罗是一位清醒的孤独者,一位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别人狂热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时候,他却独自一人到瓦尔登湖畔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侣鱼虾而友麋鹿”,在山林湖泊间寻找人生的坐标和答案。一部《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少数几部没有争议的名著之一。一百多年后,潦倒一生的梭罗居然成了美国芸芸众生的偶像和政坛商界成功者的“精神教父”。
由此可见,真正的孤独,不是消极的厌世和避世,而是一种灵魂的觉醒,是一种道德的升华。(作者精心选取了古今中外三位高傲、觉悟、清醒的“孤独”者,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言行证明了“真正的孤独,不是消极的厌世和避世,而是一种灵魂的觉醒,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这一观点,让读者对“孤独”的内涵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思考,是孤独者共同的内在品质,而一个用心灵遨游宇宙、洞察万物的思想者是永远不会寂寞的,也是永远不会孤独的。(此段中的“孤独”指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灵魂的高蹈,而“寂寞”则是世俗意义上的空虚寂寥。两个词对举,有助于读者对二者的更深入细致的体味)
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李白,算不算孤独者?我认为他不是,因为他并不了解圣贤先贤,他以己推人,用自己“不遇”的寂寞解读圣贤的孤独。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轼算不算孤独者?我认为也不是,因为他的“孤愤”是建立在叹“年华老去”、惜“功业无成”的基础之上的。(连举两例,与上文三则例子形成对比,进一步阐发“孤独”与“寂寞”在成因上的差异)
真正的孤独是与功名利禄等世俗的情感没有任何瓜葛的,我以为。(总结,归结出“孤独”的本质特征——“与功名利禄等世俗的情感没有任何瓜葛”)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这句话告诉我们:“思辨”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是指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形成决策或结论的能力。不具备思辨能力,就无法获得独到的见解,或无法与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不具备思辨能力,就无法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或无法为今后持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不具备思辨能力,甚至无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独立、有价值判断的人。所以,培养思辨能力对每个人的思维发展和人生规则特别重要。写作活动始终与思维活动相伴随,思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写作能力。因此,增强思辨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